第60节

从省会北上,只有一条大道通往横水县,但这条马路仅仅只比车身宽了一米左右。若是路上遇到相向而来的车辆,两辆车只能缓慢地停下来,将车开一半到旁边的田野里,才能错车。

汽车一路在坑坑洼洼的马路上行驶,颠得人浑身酸疼,难受得很。两个小时后,在天黑之前大伙儿总算赶到了横水县。

横水县城里最好的酒店是一家当地的三星级酒店,方庆早就在上预订好了该酒店的房间,为了安全,他订的都是双人间,六男四女,正好五间房。放下东西,大家吃了一顿简单的晚餐,方庆将明日的安排告诉了大家:“明天我们先去县教育局跑一趟,初步了解一下他们这边有多少失学儿童,孩子们大多念都几年级停学,然后再重点走访几个失学率最高的乡镇,若有意向,再进一步下乡调查。”

一行十人,就只有方庆有过做慈善的经验,其他人都是生手,所以对他的安排都没有异议。

第二天,方庆早早地去了横水县教育局。

听明他们这一行人的来意,并见过了他们由政府部门颁发的证件后,横水县教育局的人非常热情,将本县孩子失学的情况如实告诉了他们。

横水县山多地少,地形复杂,经济极为落后,是全国最出名的贫困县之一,这里的农民几乎都以种田为生。国内有个特点,越是贫困,越是依赖土地生存的地方,就越重男轻女,越信奉多子多福这句老话。

横水县也不例外,这个山区的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养育了三四个女子,甚至更多,而且重男轻女成风,家家户户都以追生男孩为荣,一个不够,两个不嫌多。

这也可以理解,越是落后的地方,越依赖体力劳作,男人在体力方面有先天的优势,况且在偏远落后的农村,家里没有男孩,会被人嘲笑乃至欺负。至于多生孩子,原因就更简单了,农村的老人没有完善的养老机制,只能依靠子女养老,自然是多多益善。

因为家庭里孩子很多,经济不宽裕,所以自然不可能每个孩子都上学,许多女孩子、不受宠的男孩早早辍了学,在家帮忙做家务带弟弟妹妹,上山劳作,这在衡水县都是极为正常的事。

教育局的官员说起这个也头痛:“现在学费已经减免了,只交少量的书本费和杂费,家长们还是不愿意送孩子上学。对许多家庭而已,十几岁的半大小子,已经是家里重要的劳动力了,与其读书,不如回家帮忙干活挣钱,攒钱盖座房子娶媳妇儿。至于女孩子,迟早都是别人家的人,何必浪费这么多钱让她们读书。”

要扭转这些人长久以来形成的观念绝非一日之功,不过好在这些人也不是没有软肋。

教育局的官员继续苦笑道:“这些人啊都喜欢贪便宜,若是听说不但不交书本费和杂费,还免费提供一顿午餐,一定会很愿意将孩子送到学校里,尤其是年纪小的孩子。”

“谢谢刘科长,你提供给我们的信息,让我们少走了许多弯路。”方庆点头以示了解。

“方先生太客气了。”刘科长连忙摆手,很是热情地说:“这样吧,你们准备去考察哪个乡镇?我安排人陪你们去。”

方庆手指在地图上一圈:“就龙洞乡和育林镇吧。”

这两个地方是横水县最落后和发展得最好的地方,比较典型。

刘科长听后,忙点头道:“好,你们稍等一下,我去安排车子和人手。”

等他一走,一直跟心坐在一起的那个大男孩杨东马上站了起来,摸了摸头,不好意思地说:“方队,其实我家就在育林镇,不如由我给大家带路,大家一起去我家做客吧,我爸妈见到你们一定会很开心。”

“好小子,怎么不早说。”方庆拍了拍他的肩。

杨东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先前没说是不想大家为了我特意去育林镇。”

说完,羞涩地看了旁边的心一眼,漆黑色的瞳孔里闪烁着灼灼的光芒,心的脸刷地红了,娇羞地垂下了头。

方队瞧出了一些端倪,这两个年轻人估计是早就知道了这一趟的目的地,所以特意参加,做义工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估计也有顺便带女孩子去看看男方家是什么状况的意思。

罢了,就成全这些小年轻吧,只是……方庆的目光落到贺翊身上。

龙洞乡非常偏僻落后,让贺总去那儿显然不是个好主意,但左宁薇一行又有三个人,加上杨东和心,怎么分?

方庆有些为难,正巧刘科长拿着车钥匙跑了进来,挥手招呼大家:“车子停在外面了,走吧。”

一行人走了出去,就看到教育局门口停了两辆越野车,见此,方庆灵机一动,将司机拉了过来凑数:“这样吧,杨东带着心、贺……贺翊、左宁薇、蒋设和风岚六人去育林镇,其他的人和司机跟我走,咱们去龙洞乡,分头行事。”

一队六个人,一队五个人,也没什么好争执的,双方各自上了车。

左宁薇他们这边开车的是教育局的一个工作人员,很年轻,看起来才二十岁出头,刘科长叫他小于。

小于很善谈,他不知道杨东是育林镇的人,车子一开出教育局,他就开始侃侃而谈,从横水县的特产说到育林镇如今的发展状况。

“育林镇算是咱们县城经济最发达的乡镇了,那里有一家砖厂,还有一家陶瓷厂,规模不小,开得红红火火的,不少本镇的人都在里面打工,每个月能拿一千多块,比种地划算多了。其他乡镇的人都很羡慕他们。”

车子里蒋设与贺翊都是大爷,两人对这种小本生意没什么兴趣,更别提附和了。杨东不知为何也没吭声,左宁薇在心里叹了口气,只好主动给小于捧场:“那还真是不错,其他乡镇怎么没效仿育林镇呢?”

小于笑道:“怎么没人效仿,但只有育林镇那片区域的土地适合烧瓷。这片土地早就被杨家在二十二年前承包了,合同签了五十年,旁人再眼红也没有办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