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1页

在这几十万人离开沪海的这么一二十年时间里,已经有足够多的沪海人出生,或者是从其它城市移过来的人,他们已经占据了原本应该属于这群知青的位置。

现在这么多的人回到沪海,却一下子没有了自己的位置,这种尴尬和这种躁动,就显得有些凝重。

这几年府事大院里,人们的第一个工作都不是积极发展经济,而是安排这些知青们的工作,以及为他们提供其它的保障。

集资建房便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属于沪海为了安排知青们的一个举措,也是全国首创。

在80年代后面的几年,这个集资建房的模式便向着全国蔓延,直到93年开始逐渐消失,转为商品房自由买卖。

集资建房在于民众们能拥有自己的住房,而且属于是私人性质的,所以大家伙儿非常积极的拥护。

但问题在于,也不是每一家工厂和机构,都有集资建房的资格。

一方面在于没有钱,另一方面在于没有土地。

土地的事情倒是好办,这个时期的沪海,还是比较地广人稀的,到处都有可用的土地。

为了极大的安抚这些已经三四十岁的知青们,沪海市特意为包含了这群人的集资建房项目,开辟了多块土地,甚至还有工厂搬迁等等策略出来。

甚至于在鹿家嘴这边卖掉土地,让香江人来做商业开发,也有一部分的原因是为了提高普东的地位,让普西那边的工厂愿意搬迁过来。

可钱的问题,政府就没有办法帮着解决了。

一旦他们解决了一家,那么第二家便会直接找上门来,让他们不能厚此薄彼。

那政府是有再多的经费,也是不够修房子用的。

哪怕是政府正准备卖掉鹿家嘴的大量土地,这笔钱也不可能用在这方面的消耗上。

政府不能帮忙解决钱,大家只能是自食其力了。

但是拥有自己的房子的渴望,是几千年来华国的民众根深蒂固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