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第254章 门庭若市

1627崛起南海 零点浪漫 5067 字 2022-11-06

“快一点快一点!”王勤掀开轿子布帘,对轿夫催促道:“若是去得晚了,又得一阵好等!”

四名轿夫闻言只得加快了脚步,好在从东城门出来这一截道路都很平整,走起来也还算轻快。出了东门往前走了约莫一里地,便能看到前方那座青瓦高墙的宅院了。轿子在大门口停下之后,王勤匆匆钻出轿子,见门外已经停着好几乘轿子,一群轿夫正坐在墙根下喝水聊天,心知自己还是来得晚了一些。

王勤走到大门口,见有两名身着黑色短衣的青年在门口一左一右地站着,便上前递上帖子道:“在下是代表惠州府海丰号,前来拜会贵府。”

其中一名青年结过帖子道:“请稍等。”说完便拿着拜帖返身进了院中,片刻之后出来,请王勤随他进去。

王勤心里稍稍松了一口气,不过仍然没有完全放下心来,因为他昨天也来过一次,最后却因为时间太晚,担心不能回城而离开了,结果没能见到此间主人。但今天王勤却是已经下了决心,无论如何都要等到与对方会面。

果然被带入院中之后,王勤并没有立刻见到正主,而是被带到了一间偏室之中等候,在这里他见到了几张熟悉的面孔。

“高老板?幸会幸会!”“这不是张掌柜,您老人家也来了?”

一番寒暄之后,大家才各自重新落座。有仆役为王勤送上茶水点心,然后请他在此耐心等候。

会在这里见到几位同行,王勤半点都没觉得惊讶。自从几个月之前,广州市面上开始出现海汉货物的时候,满城的商人便都在寻找这些精巧之物到底是从哪里贩运而来,王勤作为海丰号在广州的主事者,自然也不会例外。但发售海汉货物的“福瑞丰”商行将保密工作做得极好,这么多人打听了一两个月之久,也只知道这批货是从琼州方向来的,但具体是由何处而来,却没一个人说得清楚。

直到前些日子“海汉书局”在广州城内开张,商人们才知道原来正主已经不声不响地到了广州,于是很多人开始主动到驻广办拜访,谋求能买到那些在市面上十分紧俏的海汉货。不过这些人的登门求购似乎都进行得不太顺利,驻广办放出话来,“福瑞丰”是海汉商品在本地的唯一代理商,他们并不打算在广州出售同样的商品,但有意与海汉开展贸易的商家,可以自行前往琼州岛的某处港口采购。

大部分听说这个消息的商人都觉得海汉人是吃错了药,我们现在捧着银子上门求购,你不卖就算了,还让我们自己去琼州岛那么偏远的地方进货?谁不知道琼州岛那地方一穷二白,岛上大部分居民都是黎族蛮夷,怎么可能制作出那么精良的玻璃器皿,这帮海汉人一定是有什么阴谋!说不准他们那地方就是个海盗窝子,等着广州的商人们装着满船的银子去自投罗网呢!

而对于此事,与海汉人一直保持密切关系的“福瑞丰”却是沉默应对,并没有对市面上的各种猜测表态。站在“福瑞丰”的角度上来评价此事的确有些尴尬,一方面他们并不希望有其他的商家成为海汉的分销商,来分润自己目前独霸的这块市场;另一方面他们也很清楚海汉人绝不会允许目前这种一家独大的局面长期持续下去,而且海汉人的分销策略势必会带来胜利港的繁荣,对“福瑞丰”而言其实也有着诸多的好处——否则他们就不会急吼吼地在胜利港圈地投资了。

但“福瑞丰”的这种沉默却被外界当作了某种心虚的表现,于是除了少数几家胆大的决定去南海探个究竟之外,绝大部分商行对于海汉人的说法还是保持了观望姿态,坐等事态发展。

直到数天之前,这批商船从琼州岛返回之后,才一下子引爆了广州市场的商情。这次组团南下的这些商家,都或多或少地采购到了一些海汉货物,被称为“年度绝版”的限量版玻璃文具套装,其身价更是在现身的同时就直接翻番上了千两。于是所有人都知道了,原来琼州岛上真的有这么一处尚未发掘的宝藏,那些当初犹豫不决的人更是捶胸顿足,后悔自己不该如此胆小,结果错过了这一波行情。

而后这些南下的商人又爆出猛料,声称当地的港口免除一切税赋,并且海商也无需额外缴纳各种名目的“买路钱”来获取进港交易的资格。

这个消息一出,大海商们纷纷都坐不住了。他们每年向市舶司缴纳的赋税,少的几千两,多的要以万两计,如今突然冒出来一个不收税的港口,这种诱惑力简直就难以抵抗。虽说这港口距离广州稍微远了一些,但即便是算上运费,也比向市舶司纳税划算。何况海汉人也有许多物资要从大陆采购,直接运他们需要的物资过去贩卖也是很划算的买卖。

于是驻广办立刻再次成为广州商界瞩目的焦点,各路客商纷纷登门拜访,要嘛是来询问胜利港的具体位置,要嘛就是希望能够加入下一次南下的船队,王勤从业的“海丰号”也是其中之一。

作为外地商号,像“海丰号”这样的商家很难在第一时间抢到广州市面上的紧俏商品,海汉货的发售数量一向极其有限,王勤在这几个月中辗转弄到的海汉商品甚至还没“福瑞丰”商行里摆放的展示品多。而惠州府那边好几户大户人家都已经跟“海丰号”打过招呼:只要能弄来广州市场上热炒的海汉货,价钱高低不是问题。

王勤当然也想,但一直苦于没找到货源,而这次来到广州之后,正好听说了海汉港口的事情,便觉得此时是个大好时机,赶紧就抓紧时间登门拜访。他听说这海汉人做生意有个习惯,在一个地区往往只找一个商家作为代理,为此他们甚至都不会在广州直接发售那些“福瑞丰”有售的商品,若是这次因为手脚慢被其他惠州府同行抢在了前面,那就真的悔之晚矣了。

王勤见在座这几位都是广州本地的商家,心里也稍稍平静了一些,主动开口道:“在下自以为今早等着开城门出来,就能排到最前面,想不到各位的轿夫脚程如此之快,竟然早早就已经到了。”

那高老板道:“我跟张掌柜都是昨晚便在城外的庄子歇的,今天天色刚亮便过来了,虽比你早一些,但在我们之前还有更早的。”

王勤讶然道:“那岂不知天不亮就已经来了?不知是哪家的掌柜如此急切?”

“不止一家,是两家。”张掌柜接过话头道:“潮州府的澄海行听说过吧?据说澄海行的刘大掌柜亲自从潮州过来了,昨晚便歇在这里,今天一早就开始接着谈生意。”

“原来是澄海行啊!”王勤默默地点了点头,这家商行也是广东行省内数得上号的大商行,根基在潮州府,规模与广州本地的“福瑞丰”不相上下。

“那不知还有一家是?”王勤见张掌柜没有继续往下说,便忍不住主动问道。

“还有一家……”张掌柜压低了声音道:“据说是府衙来的人,多半是来要这个的……”

张掌柜说罢食指拇指捏了圆圈,王勤懂得这手势是指铜钱,当下心领神会地点点头没有再继续追问下去。以海汉商品在市面上的火热程度,本地官府自然不会忽视驻广办的存在。而海汉人在本地除了一个书局之外,并没有其他的直接销售渠道,所有的商品都是交给了其他商家在卖,地方官府甚至连海汉人的税都收不到,这种现象肯定是不太合理的——王勤忽然想到,海汉人执意要让大陆商家去他们的港口进货,莫非其中也有为了躲过本地官府的税赋征收这个原因?

但不管海汉人有没有纳税,他们口袋里有钱这事大家都知道,而能够不费吹灰之力从海汉人口袋中掏出钱的,大概也只有本地官府了。即便没有税赋,但还会有各种名目的“自愿”捐献,比如修桥补路、挖河筑堤、剿匪救灾,官府总会有很多理由让地方士绅捐出钱财,这对于商家们来说已经是属于常态。只要认捐,那么就你好我好大家好,如果有谁不从,官府自然会有一百种方法来慢慢修理刺头。

王勤坐下一盏茶还没喝完,后续又连着来了三家商行的代表,既有广州本地的,也有如王勤这样从外地来的。众商家闲等着无事,便开始交流各地的商情。当然,主题仍然是大家最关注的海汉商品。

如今海汉商品在广州省内已经有了一定的名号,而玻璃文具和银镜,更是有极少量流入到了江浙一带。由于海汉商品的供货量一直很少,因此这些紧俏品在外地的价格远远超出了广州,离广州越远,价格就越高。如最低档的白玻璃海汉毛笔,在广州只需一两到一两五钱银子就能买到,但到了紧邻的惠州府,售价就翻了一番,而远离广州的廉州府,已经卖到了五两银子一支,相比广州可谓是天价了。至于产量更低的海汉银镜,其地域价格差距比文具更加悬殊,前次去胜利港买到银镜的几个商家,都没有在广州本地发卖这批货物,而是直接转运去了其他州府,以谋求更高的售价。

一直快等到午时,王勤的肚子都差不多被茶水和点心填满了,才终于轮到了会面时间。不过这段时间对于王勤来说并不难混,不但通过其他商家的介绍了解到了各地的商情,而且还见识了一下海汉人正在推广的“卫生洁具”系统。不得不说这套家什非常称王勤的心,如果不是价格太贵,王勤都很有立刻购买一套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