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2章 令人绝望

1627崛起南海 零点浪漫 4033 字 2022-11-06

简单参观了移民营之后,管理人员便将近期要安置到海南岛各地的四百多名移民集中起来,由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对其进行宣讲。内容当然不仅仅是前日的战事,还有很多关于新移民的工作、生活方面的守则,要向他们再做一次解释和强调。

刘尚被排到最后登台,便先在一旁就座,边喝茶边等其他同事完成宣讲。他的位置与席地而坐的几百名移民呈四十五度角相对,也正好可以观察到这些人在听宣讲期间的表情变化。刘尚在环岛行程中已经执行过数次类似的任务,也算是从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加之他之前也有在茶馆说书的经历,所以能比较容易地从听众的表情变化中分辨出他们是否对目前所听到的内容感兴趣。

刘尚的目光在前面几排人脸上扫过之后,突然隐隐觉得某处有人正注视着自己,而这个人似乎就在移民之中。他视线在人群中巡弋了几遍之后,终于找到了根源所在——一名灰衣中年汉子用一只手撑着脑袋,看起来似乎心不在焉的样子,但眼神却是一直锁定在自己身上。

尽管这人看起来相貌平平无奇,但刘尚见到此人却不免心跳加快了不少,因为他在来海南岛之前便认识这个人,准确地说,他们算是一起共事的同僚。

刘尚当初接下这个任务的时候,候选者可不止他一人而已,仅他所知就至少有五到六人被列入了派遣计划中,不过他是单独上路,也并不知道其他候选者是否也被派到海汉控制区内潜伏。而之前就已经进入三亚的廖远等人,却并不是跟他同一批次的潜入者。

眼前看到的这张面孔,刘尚曾在面试这次任务的时候见过一次,他并不知道此人姓甚名谁,但应该也是从某地的分支机构调来的行家好手。这个人出现在此时此地,应该是比刘尚要晚了至少一个批次。而这人显然从一照面开始便也认出了刘尚的身份,所以才会一直盯着他。

按照计划,刘尚在海汉潜伏期间的唯一联系人便是廖远,如果有其他情报人员要与刘尚建立联系,也应该是通过廖远来进行。但如今廖远人不在三亚,而刘尚却偏偏遇到了一个认得自己的新同僚,这就有点微妙了。

照理说刘尚是不能主动去寻找本地的其他潜伏者,但这种偶然遇到且互相认识的特殊情况,就是处在计划之外了。刘尚当然可以装作没有认出对方,但他心里却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忧虑——除了廖远之外,这是又多了一重会让自己身份曝光的风险。

等下刘尚上台宣讲,照规矩就得先说明自己的身份和职位,而这无疑是将把柄送到了那人手上,要是他回头来要求自己提供某些帮助,这个忙帮还是不帮?刘尚对其身份一无所知,而自己的身份却无法保密,这种被动的感觉让他实在难以接受。

就此次海汉在家门口应战西班牙舰队的社会气氛来看,刘尚认为海汉国民对于战争的爆发并没有多少恐慌感,而是将此视为了展示国力的机会,不但没有出现逃难的状况,反倒有很多人都积极地参与到此次的备战和观战活动中。海汉海军与岸防炮台通力合作,在众目睽睽之下,堂堂正正地击败了来犯的敌军舰队,这样的表现更是让民心大为鼓舞,刘尚甚至已经看到有年轻学子在组织请愿,要求官方远征西班牙舰队老窝,以军事手段对其进行报复。

如果说一开始听说有敌军来犯的时候,刘尚还抱有一些吃瓜群众的心态,顺便看看海汉的防线上有什么漏洞,日后也能为明军收复此地提供一些帮助。但在亲眼见证了战斗过程之后,刘尚就已经明白海汉有恃无恐的底气何在了。像西班牙这样强大的舰队尚且连胜利港的泥土都没沾上半点,就已经败得落荒而逃,要是换作明军水师在其位置上与海汉海军对阵,怕是会连主力逃离战场的机会都很渺茫了吧?

刘尚忽然觉得,两广官府这么些年来对海汉的各种行为放任不管,或许也并不只是因为拿人手短的原因,而是很清楚军事手段对海汉来说非但无用,反而很容易刺激其反弹。三亚能防得住外敌入侵,可两广地区的诸多城市就不见得了。

刘尚来海南岛之前也曾去广州城附近看过海汉在当地经营的状况,除了广州城以东珠江边上的那块地皮之外,如今海汉还在珠江南岸正对广州城的沙洲另起炉灶,建起了一座名为海珠镇的港口小镇。海汉人在江岸上修筑了长达两里地的码头,以及商栈、仓库等配套设施,而这些码头毫无争议地成为了海汉名下各种商行、船行及其他机构的指定停靠点。虽然与广州城有一江之隔,但也丝毫没有影响到海珠镇在短短一两年之中就迅速繁荣起来。

海汉通过航运送到这里的当然不仅仅是各式各样的货物而已,还有形形色色职能各异的人员,这些人当中不仅有商贾,也有诸多与刘尚身份类似的情报人员,以及数量可观的准军事人员。

海汉与广东富商李继峰合开的镖行“金盾护运”已经运作了好几个年头了,生意所覆盖的地域范围已经踏出了两广地区,在贵州、湖南、江西等地也已经陆陆续续建立起了商路和货运渠道,并且在各地建设了大量分支机构。金盾护运以合法名义雇佣了大量武装人员,其中甚至有相当比例的“镖师”装备了海汉所提供的制式火枪。

据刘尚所知,两广官府对于这些状况并非没有掌握,而是有意装聋作哑,视而不见,可以说是放任海汉为所欲为了。根据情报部门的统计,金盾护运仅在珠江沿岸各地所部署的武装人员,就大约有两千左右,这些人要是组织一下,就活脱脱是两个步兵加强营的兵力了。如果有必要的话,刘尚认为他们只需半天时间做准备,就可以对广州城发动进攻。

刘尚当时并不认为海汉的这些小动作能够真正威胁到广州的城防安全,只是觉得地方官府对此表现出的不作为是严重的失职,不过此时再回想起来就不免会惊出一身冷汗了。如果这些武装人员都具备了海汉军的战斗力,或者说这些所谓的镖师根本就是海汉兵的另一重身份,那两千海汉陆军就算一时半会攻不下广州城,也足以堵得里面的守军出不了城了。

在这样被海汉脸贴脸进行监控的环境之下,两广官府在广州附近有任何动作都会走漏风声,不敢作出任何使用武力手段驱逐海汉的尝试,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类似这样对大明军事实力感到怀疑的心思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刘尚对于自己来到海汉潜伏的使命也是越发感到信心不足。待的时间越长,他就越清楚自己现在所做的事情是无用功居多,个人力量并不能缩小两国之间的实力差距,通过情报手段所收集到的信息也无助于大明使用政治、经济或是军事手段来对付海汉这个难缠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