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同济会

1635汉风再起 重庆老Q 3399 字 4个月前

此次受“汉记”商社之邀前来参加募捐大会的商人多达六十余人,基本上包括了建业府境内的众多知名商贾和工场主。至于募捐的目的,是为了成立一个全国范围内的慈善互助机构--同济会,并在各地修建养济院。

其实,在历朝历代都有各类慈善救济机构,南梁的孤独园,唐朝的悲田院,宋朝的安济坊,蒙元的众济院,大明的养济院,等等诸如此类,主要用于收养没有生活保障的孤寡老人和因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穷苦人。不过,这些福利救济机构都是王朝初立之时创建,待中后期,因为朝局动荡和财政危机,最后都逐渐废弛和消亡。

比如,在大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已经形成了“天下府州县俱有惠民药局、养济院”,而到弘治十五年(1502),明孝宗朱佑樘更是下令“命延绥镇等官于延边各卫设立养济院、漏泽园各一所”,养济院由此开始从内地州县扩展至延边各卫。可是到了万历之后,便基本废弃,再也难以恢复。

齐国内阁民政部下设有常平司,主要对国内及海外领地因病、因灾陷入困境的家庭实施部份财政救助和物资补贴,最大范围内保障基层人民的日常生活。

但政府有限的财政收入必定无法覆盖国中所有人群和各种救助状况,这就使得必须有若干民间慈善救助机构的出现,来补充和完善政府救助层面的缺失和空白。

令人颇为意外的是,齐王后带着太子等一众王室成员也来到募捐会场,并宣布,代表王室捐献三万汉洲银元。

本来对这场募捐大会兴趣寥寥的众多商贾见状,立时变得踊跃积极起来,你一千,我三千,还有人高调地捐献一万汉洲银元,争相在王后和太子面前,表现自己的慷慨和爱心。

最终,这个新成立的慈善机构同济会共募得首期运营资金二十二万汉洲银元,准备先期在汉洲本土和附近几个海外领地的府城建设第一批养济院,收养鳏寡孤独老人和残疾不能自理的穷困人员。

“周掌柜,多日不见,你是愈发富态了。”“汉记”商社的大掌柜卓振宗看到周应平腆着个肚子,摇摇晃晃地走了过来,不由笑着打趣道。

“没办法,这汉洲的水土养人呀!”周应平拿着一块手帕,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笑着说道:“十几年前,在大明地界,不说是天天大鱼大肉,那也是每日油荤不缺,但也没这般肥胖。可是到了汉洲不到十年,你瞧瞧,这肚子眼见着鼓了起来。这说明,我齐国在大王的治理下,是一个太平富贵的国家呀!”

“哈哈……”卓振宗与附近的几个商人闻言,不由哈哈大笑起来。这周大掌柜,还真是一个妙人。嘴里自嘲着自己的肥胖身体,却也间接拍了齐王的马屁,知情识趣,难怪有偌大的身家。

“周掌柜,刚才我们正在讨论投资我齐国即将规划修建的第二条铁路的事宜。”卓振宗笑着说道:“不知,你对此可有兴趣呀?”

“哦?”周应平惊讶地看着卓振宗,“铁路这等军国重器,也允许我民间商贾投资兴建。”

“内阁有意将建(业)新(淮安)铁路延伸至永兴(今澳洲北部阿德莱德里弗小镇),耗资巨大,使得财政负担极为沉重,因而对于规划中的大兴(今澳洲布里斯班市)至长安(今澳洲图文巴市)段铁路,便有意通过市场来运作,吸引我等民间资本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