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血统种姓(今天五更)

朕即大宋 杨氏良家子 1164 字 4个月前

赵桓对张浚说道:“如今王室已宁,诸侯贡职,天下渐一,外藩日众。宇内即便是皆推行王化,也总归是有个苗裔之分,种姓之别。”

“朝廷上下,民心表里,都想着一个诸夏贵女,不嫁番邦。还不如把这个约定俗成的东西以明文固定下来。”

没错,赵桓就是想给印地的种姓制度打上一个超级大补丁。

印度的种姓制度最大问题就在于,他无法形成闭环,总会有来自北方的入侵势力进来掀桌子。

可如果大宋能够实现一个超大的闭环呢?

大宋将藩宗体系涵盖了所有的国度,广阔至亚欧非美澳五个大陆,总不能有外星人来打破这个闭环吧?

张浚博学多识,说道:“关于种姓,据臣所知,在先周之时,先王征服部落,乃设国野制。将子民分为国人和野人。”

“国人即国内之人,可以参政议政,从军打仗,经营工商。”

“而野人则是被周朝征服小邦的原住民。被征服的商族等农民居住在野鄙之中,或隶属于国,或隶属于采邑,只能种田。周设井田制,一田分为九块,三三并列分割,周围八块为私田,产出归野人所有。中间一块为公田,缴纳国家。”

这一套当下人可能会比较陌生,这一切距离大宋实在是太遥远了。

但后世人肯定不陌生,无论是采邑、贵族、共和、议政还是农奴、世代奴隶,这都是西方中世界采邑贵族们一直在中世纪维持的那套政治模式。

两者不能说一模一样吧,简直毫无差别。

也就是西方采邑贵族那一套,诸夏祖先两千多年前就玩过了。

所以,关于种姓制度,诸夏也是很了解的,只要能博采众长,就能推广出去。

赵桓直接对张浚问道:“卿学识渊博,博览古今阿。就是不知道卿可否听过印地的种姓制度?”

张浚摇了摇头,说道:“关于印地,臣只知道似乎多黄金、象牙,浮屠珈蓝遍布四野。关于其国,臣的确不曾多关注。”

赵桓介绍道:“据朕所了解,印地分为四个种姓。这第一等的名为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以及享受奉献的权利,主教育,负责垄断文化教育和报道农时季节以及宗教话语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