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9页

他们敏锐发现,水泊边缘的新农村有不少好东西出产,都是他们可以获取利益的渠道和方向。

一些味道不错的糖果点心,甚至在县城都见不到,随便转转手都是数成利润。

更叫他们羡慕的是村民们的待遇……

凡是成年村民,除了只有三成租子的田地之外,几乎个个都有活计可做,能够源源不断的赚取外快。

不说天天大鱼大肉,起码一天三顿每顿都有油腥,这就很吸引人了。

村民的孩子不管男女,年纪小的就在村子里的学堂读书认字,年纪大的直接送去梁山本寨接受进一步的教育。

而且这些教育,花费相当之少,几乎每户村民都能支撑得起,并不算多大负担。

尽管学堂并不以科举为重,除了蒙学差不多之外,等到了梁山本寨之后,学习的是各种生活之中的实用技能,比如算学,医术,土木砖瓦建筑等等等等。

可就是如此,也把一干经常过来的小商小贩,羡慕得眼珠子都红了。

底层百姓十分实际,他们更看重实实在在的好处和利益,对于不可预知的科举,根本就没心思大笔投入。

再说,虽然经过差不多一年时间的改造,各个村子的经济状况都大有改善,可不代表村民们手里有多少银钱。

没有良好的氛围和家庭基础,不是每个孩子小小年纪,就立下坚定不移的科举理想的,一个不好整个家庭都得跟着一起完蛋。

在这时候,读书的成本太高!

柴大官人倒是轻松鼓捣出了合用的活字印刷和石板印刷,以及更加廉价的造纸术,能够将书本的成本压得极低。

可师资力量,却不是能够轻易复制的,像是科举这样的事情,没有好老师真的寸步难行,就算天纵奇才有时候也会连续倒在某些不起眼的地方。

比如明朝的徐渭,他的能力和天赋自然相当强悍,可到死都只是考上了举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