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页

也就是说,大宋的征兵制将提前施行,征军制其实朝廷已经宣传一年多,加上这次伐夏大胜,军心民心都大受鼓舞,趁此机会在西、北各路保甲中征兵六万,应该还是可以完成的。

此事章惇除了与朝中各位重臣商议,还郑重其事地征询了杨逸与章楶两位伐夏主帅的意见,得到两人的支持后,大宋征兵制正式施行。

这次征兵六万,主要是从几年来训练成绩好的保丁中征收,但要剔除独子,也就是说家中要有两兄弟以上的才能征招,凡应征入伍者,家中可减免相应的赋税。

这样征出来的兵,稍加整合即能成军,驻防地方不成问题。西、北五路共有保丁三百多万,从中征收六万人不多;

朝廷一系列的军事改革,让军人的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加上现在伐夏大胜,让许多有勇力的年轻人看到了建功立业的希望。

果然如章惇所料,朝廷诏令一发,许多渴望建功立业的保丁便主动前来应征。

第322章 班师回朝

文昌元年八月初五,杨逸率一万骑兵,押着最后一批计四万夏军俘虏,以及西夏君臣李乾顺、梁太后等人终于返回京城。

这次朝廷共计从河西、河套“征募”了二十多万青壮,投入浩大的治河工程,之所以说是“征募”,是因为这既带有强制性质,但又没让他们白干活,每人每天朝廷给钱二十文。

一天二十文在大宋是低了那么一点点,但别忘了他们是俘虏,没让他们白干大宋已经够仁义的了,而且西夏这些年民生困苦,原本他们在西夏给人干活,工钱还没这么高呢!

从西夏征募这二十多万青壮,除了治河确实需要劳力之外,也是为了这些新拓之土快速安定下来。

把青壮抽去后,即便有人想作乱,也翻不起什么大浪了。

与此同时,今年裁撤下来的厢军及其家属,也在继续迁往河套、河西,另外就是一些无地的百姓也一并迁去,不过为了稳妥起见,这得分两三年完成。

二十万党项青壮聚于黄河下游治河,这等于是在京畿附近放了一个火药桶,为了应对有可能出现的叛乱,西军两万精骑、一万步兵,与京畿禁军互调驻地。

有几万西军精锐驻防京畿附近,这才能让朝廷放心一些。

大军行到中牟时,四万夏军俘虏被押往黄河,杨逸带着一万衣甲鲜亮的西军铁骑,押着李乾顺、梁太后等人进京献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