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8页

几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

在一片柳林中,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虽是感到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

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直奔汴河畔。

同时,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明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拉开了序幕。

目前所画成的虽然只是整幅长卷的五分之一,但画上人物刻画细致逼真,表情生动自然,栩栩如生。

整个画面具有极强的立体感和远近空间感,所采用绘画手法正是中国山水画惯常使用的散点透视法。

运用这种散点透视法作画时,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下定视域的限制;

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

所以这种“散点透视”也叫“移动视点”。中国山水画能够表现“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正是运用这种独特的透视法的结果。

故而,只有采用中国绘画的“散点透视”原理,画家才可以创作出数十米、百米以上的长卷,而如采用西方画派中的“焦点透视法”就无法达到了。

这幅画是杨逸提议张择端画的,画成之后,嘿嘿,这个不用说了。

杨逸看了张择端的画,再经他一番指点,感觉颇有所得,回家后立即便躲进了书房,自己研墨练习。

一幅潇洒烟雨图画到一半,清娘便轻手轻脚的进来了,就如她对杨逸的气息有种发自心灵深处的感知一样,只要清娘靠近,杨逸哪怕不闻声息,心中也能感知到清娘到来的征兆。

他抬起头来淡然一笑说道:“清娘,我听说你晴儿姐姐她们又玩小打去了,你今天怎么没去?”

清娘今天穿着缕金百蝶穿花锦缎窄裉袄,湖蓝戗银米珠竹叶长裙,小巧的弓鞋上绣有一双彩蝶,翩然若飞。

约略女儿腰,恰如隔户杨柳弱袅袅,折茎聊可佩,入室自成芳。

她手上端着茶水,见惊扰了杨逸,有些不好意思地答道:“前两天玩墨斋的李掌柜说这两天有孤本到,我今天便去玩墨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