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重郑重的道:“苏公子才学、口才、为人均高人一等,何须过谦,在下亦不能强迫你做什么,只是在下对你确实是一片崇敬之意,仕途或者艰险,但能力多大责任多大,若都如苏公子这种想法,大宋何以为国?大宋最重文治,对读书人亦宽宥有加,苏公子若是真抱着明哲保身之念,官场反倒更为安逸。”

苏锦有些诧异李重所说的话,能力多大责任多大这样的话放在后世或许谁都能随口说出来,但宋朝人能这么想倒是很具有积极的意义,至于官场反倒比其他行业更为安逸这个说法,就更为匪夷所思了。

“既然如此,李兄为何不去入仕,反倒弄个诗社游山玩水呢?”

“在下正处丁忧期间,今年十月丁忧期满,在下便要补缺赴任了,否则我何来资格说你呢。”李重正色道。

苏锦知道丁忧是古代官场的一种制度,家中父母或直系尊长去世,一律由太常主事,无论身处何职均需停职回家守孝,一般来说期限是三年,但实际上二十七个月便可复出,实际上是一种遵循孝道的礼法制度。

李重父亲三年前去世,故而从天长县令任上停职回家,直至今年十月便需回任。

苏锦默默无言,这事他还真没考虑过,古代官场在苏锦的印象中是尔虞我诈凶险之所,自己只想过过快活日子,真的没想去做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但听李重所言,把个官场描绘的跟个象牙塔一般,倒是有趣。

十有八九当官入仕光宗耀祖是宋人普遍的一种理想,这便如后世大学生极力要钻营吃体制饭是一个道理,所以李重才会有这种想法。

“也许会考虑吧,但绝对不是现在,手头还有一大摊子事呢。”苏锦想道。

第五十五章 两件大事

两三日后,苏锦之名真正在庐州城变得家喻户晓起来,若说以前的苏小官人的大出风头还只是流于市井和商界,这一次的出名可是深入深闺大户之家,真正的成为庐州名人。

街头巷尾除了苏小官人的新词《鹊桥仙》立刻成为炙手可热的传唱经典,还到处流传着螺岛上双手执砚台,撵得出言不逊的四人啄突狼奔的桥段。

人们在惊叹‘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惊世之词的同时,也暗暗摇头:这么个才华横溢的苏家小官人,偏偏又是个粗鄙暴力的主儿,真叫人扼腕叹息。

但有人也极其欣赏苏锦的作风,文斗不怕,武斗不怵,这便是真汉子!苏家小官人瘦弱的身躯里有担当有血性有才情,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少年人冲动好斗粗鄙不文就能形容的。

如此这般以讹传讹,街头巷尾谈资确确,到后来各自展开想象,将场景联想的早已跟事实相差十万八千里,倒是后话了。

当事人苏锦傻乎乎的什么都不知道,他正忙的两脚不沾地热火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