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楚驹北顾欲开疆

“如今徐州四方皆有敌虎视,如此辈者必不乐见温侯州牧齐心携手,还是不宜耽搁太久啊。”

“依你所见,此事还要费些时日,却不知所需几何?”

这却把陈宫问住了。

想起吕绮玲那个刁蛮丫头,从入府至今的一脸平静终于掀起了波澜。

“这”陈宫看了看满目期待的张昭,干笑了声道:“可就不好说了。”

对于吕布,陈宫自信已然看透,此人本性其实极为凉薄自私,直白点说便是永远最重视个人得失,吕绮玲的意愿其实根本不重要。

与王政结亲的利害得失今日自家已说的十分清楚,吕布亦明显听进去了,那便不可能再有变数。

若有那也不可能是因为吕绮玲的反对,而是突然冒出来一个比王政更为合适的联姻者!

可吕绮玲

陈宫既不清楚对方如今的真实想法,便自然摸不准其内心的抵触与反对,能有多么坚决

而这便决定了吕布和其夫人严氏,会花费多少功夫和时日去说服她了。

张昭这边在为联姻之事日日忧虑之时,下邳的王政却早已将什么吕布之女抛诸脑海。

倒不是不重视,而是一个真正统治一州的政权,事务实在太多。

尤其是王政带领的还是一个新兴的政权。

一个新兴的政权,或者是在创业初期,很多时候,最高首领其实是需要“事必躬亲”的。

安史之乱时,白衣卿相李泌曾对唐肃宗说:天下大乱,人心重将,只有亲临战场,才能有较高的军事领导能力,在随后胜利的不断加持之下,最终统领全局。

若是总是深居后方,没有体现自身的能力,与战功所加持的威信,时间一长,就会太阿倒持,授人以柄。

很少有人注意,号称“用人之术,万载无出其右”汉高帝刘邦,恰恰是深谙此道的君主。

和项羽争天下时,刘邦基本都在前线待着,即便后来麾下陆续出现了韩信这种超一流的名将,刘邦依旧片刻不离战场。

这才是为什么后来英布造反,一开始听说是刘盈领兵平乱时,几乎第一反应便是:

不是邦哥?稳啦!

后来明太祖朱元璋把一众开国功臣屠戮大半,竟无一人敢反,亦是同样的道理。

因为他和刘邦一样,他们的威信不是与生俱来,更不是靠着皇帝的那个身份,而是无数铁与血的事实造就所得!

这足以让所有臣子对其敬畏发自肺腑,根植血脉,便是屠刀架于脖颈,亦难生反抗之心。

前脚刚让吴胜去安静将郭嘉带来下邳,次日的王政,却又忙不迭的巡查下邳郡的县、乡,直走了小半月后方才返程。

踏着暮色抵尽下邳城门时,王政先不回城,特地转到流民聚集的城外,连场大战后,不仅境外有他州逃窜而入的,便是徐州境内,尤其是下邳、广陵二郡,亦有不少流离失所的人汇集在了几座大城附近。

此时城墙上已经贴出了募兵榜,短短数十字,言简意赅:

“今州牧募兵,凡有年轻力壮愿从军者,管饭、管住、管衣;从军而立功者,赏田、赏银钱。”

此时榜下自是没甚么人,考虑到大汉民间识字率低下的问题,等到白天时候,会有天机营里的专人来负责解释文字意思,并招募等项事宜。

当然,这些时日下来却是应者寥寥,王政倒也不在乎,甚至还特意强调不可拉壮丁,毕竟他十分清楚,天下局势只会一日比一日糜烂,随着战事的愈发频繁,流民会越来越多,而自愿从军的人,也会越发不缺。

毕竟当兵不仅是满足温饱,更是乱世里那些平头百姓唯一出头的机会。

看了会后,王政又向城外的东面走去,那里是官府奉王政之命所设立的流民暂住区,以简易棚户为主,甚至还分了不少破旧的御寒物资,凛冬虽尚未至,但深秋野外的夜晚已是寒意袭人了。

至于其它方面的赈济,比如饮食等等,基本很少,聊胜于无。

不是王政不愿接济,实在他如今余粮也不算多,考虑到未来的扩军耗费会更大,他也只能硬下心肠了。

流民们三餐不继,所到处哀鸿遍地,哭声阵阵。放眼尽是一堆堆的垃圾,臭气熏天,偶尔有脏兮兮的小孩儿乱窜马前。沿路见许多背插草标的男女跪在路边,却无人问津。

最外面还有几个百队的甲士,却是防微杜渐,为了保持不会出现流民暴乱影响城中的稳定,徐方特地安排驻扎的天军,没有军令,外人不得随便出入。

“明日开始,定期安排人手整整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