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鼎器

“正是。”王熊闻言连连点头:“黄将军毕竟独木难支,的确该早些去临湖的,将军,咱们何时动身?“

“让兄弟们再休养两日,后日出发。”王政道:“另外你去准备些礼物,再让人先去周府递上名刺,便说本将今日下午想去探望公瑾兄,”

“喏!”

还没到周府门口,王政目力过人,便已看到一个中年人亲自迎在了门口,登时大感讶然。

怎地这个道人也在周府?

等等,他也姓周,莫非和周瑜有什么关系?

这时周尚已主动迎了上来,颔下三缕长须,随着他的走动而微微飘扬:“贵客临门,蓬荜生辉,周尚拜见王州牧?”

王政抢步上前,连忙扶他起来:“上次匆匆一别,政正日日盼着重见先生,逢听请教,想不到今日竟在这里碰见了,真是欣喜万分。”

“长者现身周府,莫非亦和周公瑾相识?”

听到这话,周尚哈哈一笑:“周瑜便是在下的侄儿。”

王政登时肃然起敬,周尚本是白身,本来王政话音尽管客气,却没有回拜的意思,此时不敢托大了,立刻郑重地作揖道:“政和公瑾相识虽短,却是一见如故,您既是他的长辈,便也是在下的长辈,徐州王政拜见周公。”

见他这般隆重起事,这次轮到周尚愕然了。

他自然看的明白,王政这是冲着周瑜的面子,而这恰恰让周尚无法理解。

其实上午收到名刺时,周尚便觉得很是意外,周瑜如今的官职不过是一个县丞,和王政目前的身份何止天差地远,王政却要亲自前来探视,未免有些太过重视了。这也是周尚上次在城门为王政治疗时未曾言明和周瑜关系的原因,他并非刻意隐瞒,而是觉得完全没有必要。

这也是周尚上次在城门为王政治疗时未曾言明和周瑜关系的原因,并非刻意隐瞒,而是觉得完全没有必要。

如果周尚知道,王政更曾为了周瑜,在即将离开敌营时再次冲回去营救,恐怕更会难以置信了。

而王政的突然拜访,也打乱了周尚原本的计划。

他那日主动去为王政治伤,本是抱着两种目的,第一,便是用望气术看一看王政的气运如何,是否值得庐江周氏去投资,值得周瑜去投其麾下。

第二么,自然便是若是王政真乃明主,那么周尚这也算是提前结个香火钱,等日后周瑜和周氏都和王政彻底形成了稳固的关系了,周尚再找个机会露面,甚至可以达成一个“早有渊源”的效果。

可周尚没想到王政这般重视周瑜,竟在周瑜刚刚苏醒后便亲自登门探视,周瑜如今又伤势未愈,那他这个家主自然只好亲自出来迎客了,

众人分宾主次序,往正堂行去。

周府的前院占地不大。角落一口水井,院中数棵槐树。

时当六月,正值满树槐花盛开,,一簇一簇地堆积绿树叶间,地上落的也有,满院暗香缭绕,许多的蜂蝶绕树飞舞,不时传出几声蝉鸣。

顾盼四周,王政赞道:“夜雨槐花落,微凉卧北轩,周公隐居此间,诚然桃花源也。”

“陋巷蜗居,岂敢州牧之誉?”

习惯性的谦虚之后,周尚方才回过神来,讶然问道:‘州牧所言的桃花源是?’

王政这才想起这会陶渊明都还没出生呢,干笑一声,便解释道:

“昔日偶读过一篇杂谈,名曰桃花源记,说的是政老家青州一位渔夫,曾经偶入一片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里面住着隐居的贤士,却是当初为避先秦战乱者的后代,所谓不知有汉,无论呵。”

“想不到州牧不仅武略过人,更是博闻强记啊。”

听到王政将原文的几句背了出来,其措辞之文雅,让周尚大为惊叹,心想:“这篇什么《桃花源记》,连吾此前也未有所闻,可见此子学识颇高,听闻其本为草芥出身,却不料这般好学重文,当真难得。”

“相比之下,孙策不过一莽夫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