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不该怀孕的人怀孕了

王政的基业有人传承,那些跟着王政一起打天下人的富贵才算是真的有了稳定的着落。

可以说,子嗣的问题,对于上位者而言是不折不扣的政治问题,甚至是最大的政治问题,只要三年还没有后裔,群臣必劝之广蓄侍妾,若是再长一点始终无出,没有后裔的诸侯,哪怕拥兵百万,谋士如云勇将如雨,便有分崩离析的威胁。

王政年纪尚轻,又未婚配,所以此时这个问题并非有多严重,但其实之前因为众人对吕布的分析,言其最大的短板便是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已经让他暗中将此事惦记在了心上。

尤其是霍姒和步宛儿迟迟没有动静,也让王政有些患得患失起来,甚至想过,原主的身体不会有什么隐疾吧?

如今冯夫人的有孕终于解决了这一层隐忧,哪怕还不确定男女,已让王政终于放下心了,长呼一口浊气。

当然,人生在世,总是苦多乐少。

欢喜不过片刻,清醒下来的王政,便发现烦恼接踵而至了。

离开内殿之后,王政立刻便召令郭嘉等重臣文武前来王宫商议,重点自然便是冯夫人有孕一事。

如黄忠、魏延等武将自然是纷纷露出欢喜的神色,接连起身,跪拜在地,高呼说道:「恭喜主公!恭喜主公!预祝主公生得贵子!」

而如郭嘉、祢衡等文臣,却是面面相窥,同时间眉头一皱。

「方今才得江东,主公便后继有人,此双喜临与我徐州,自是天大的喜事。」

祢衡沉不住气,率先说道:「只是此子若是女孩倒也罢了,若是男丁的话,便是主公的长子,其生母为冯夫人,这可有些不妥了。」

听到这话,堂内登时一静。

便是黄忠魏延这等武人此时也意识到了祢衡所谓的不妥究竟是指什么了。

在后世人的眼里,一父之子,仅有出生前后之别,并无地位尊卑之差,但是放在讲求名分的两汉时代,却是决然不同。

因其初衷混杂着巩固家族财产和权势目的,故而长幼之别,嫡庶之分大多意味着权利、地位、财产的高低与多寡,甚至会发出「同根而生,相煎何急」的悲叹。

就「伦理、程序」来讲,在历代权利交替中,除了暴力上台外,其伦理依据和继承程序一直经历着不断的演变。

夏时强调「父子相传」,周在「父子相传」上增加了「兄终弟及」的模式,自秦始皇开始,却是直接以律条明确了「嫡长子继承」制度。

其后无论是继承秦制的东西两汉,乃至后面的两晋,隋、唐、宋、明等诸朝,即便有杨广、李世民等非嫡长子上位的案例,但起码在官方理论和实际的政权集继承中,汉人王朝始终是坚持巩固着嫡长子的继承制度。

通俗而言,长子即为年纪最大之子,但是并非所有嫡子都是嫡长子,

此中区别不难理解,因为「一夫一妻多妾」才是天朝古代婚姻中的标准模式,即一个男人在某时间点只能有一个妻子或者无妻,但可有多位妾室。

妻子也就是正房夫人,其所生之子,全部都是嫡子,嫡子中最长者为嫡长子。

妾室所生即为庶子,然妾室亦有贫富贵贱之分,母以子贵,子亦以母贵,固有以贵、以长的区别。

尤其是在皇室中,母方又代表了外戚的势力,母贵则更多意味着外戚家族的强大。在「长贤有别,贵长有序」的鄙视链下,嫡长子为继承人的最优解,其余组合均为次优解,其中庶长子和嫡子都会成为选项。

但其实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出现纷争,若立长子,则嫡子一方必然心有不甘,嫡子日后也必不见容与当权者,若废庶立嫡,则庶子必更加怨愤,「宁若弗予,奈何夺之?」

完全符合此困境的例子在唐时高宗李治即出现了,正妻皇后未产嫡子,在大臣们的催促之下,李治只能无奈的将自己的长子立为太子,及武则天为皇后并生下一子,这样一来李治便有了嫡子,于是居太子位六年的长子让位与后来之嫡子。

可惜最后的结果却是长嫡皆不得好,武则天反而牝鸡司晨,以女身称帝。

而说起来,冯夫人的身份其实更加尴尬。

她如今不仅不是王政的妻,也不是妾,还是大敌袁术曾经的正妻

这个身份下,若是真的一索得男,生出一个长子来,可就有得麻烦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