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页

费伦魂飞魄散,大惊失色。见赵桓之前,他唯恐自己的差事不妥,皇帝责罚,怎料皇帝不但不曾责骂,反而如此自责。

“你不要怕。”赵桓止住费伦,又道:“这一次流言四起,甚至夏兵犯境,其实都是敌人的连环计,正面战场他们已经略显颓势,我大宋国富民强,只要上下一心,这仗一年内两国还是有来有往,三年呢?五年呢?金国亦有有识之士,若是不然,也不会几年就灭了大辽。他们广派细作,散布流言,收买我朝中大臣要员,地方守吏,每一拳都打在朕的软肋上,这两三个月,朕几乎要腾不出手来做别的事。”

说到这里,赵桓语气沉重,回座颓然坐下,以手支额道:“朕太大意,也太自忖甚高。你年累太轻,虽然干练,朕又不曾给你真正的支持,不到两千人的行人司,其中还有不少是军人,经费亦是有限,如何能料理得全天下的谍报。”

赵桓说的这些,费伦原本私下里也是想过,只是自他们以一群半大孩子跟随皇帝时,赵桓已经灵魂附体,每一举手一投足,都是饱含深意绝无错误,以他的心思见识,怎么敢去怀疑皇帝的处断决定,所以只得竭忠尽力,以一已之力多做些事,以求不负皇帝所托也就罢了。

此时赵桓当面认错,费伦原本的那点担心荡然无存,而且也很是自责,联想起赵桓适才感慨,更觉得惭愧,忍不住流下泪来。

赵桓也不做声,只待费伦心情平复后,方道:“行人司要大改,上兵伐谋,有些人质疑行人司作用,其实他们昏聩,举国而战,谋定而后动,对金国的经济、民生、驻军、吏治、甚至是家常里短百姓闲谈,都有收集必要,这样咱们才能做到知已知彼。”

他语气转为平和,只看着费伦又道:“你不必自疑也不要疑朕,朕吃的这亏,咱们君臣协力,总有一天还将回去。”

第107章 长安道

费伦经赵桓如此解说,已知道最近的错失责不在自己,又知道皇帝信任丝毫不改,当即放下心来。

先向赵桓禀报了自己深入敌境,终于摸清谣言来源,又隐约听闻,种种举措,都是完颜宗辅回上京后力排众议,要在战场之外,向着赵桓狠下辣手。

而他急着赶回长安,也是查觉到金国境内情形不妥,敌人似乎留有后手,潼关方向驻军竟似忽略宋军主力在此,蠢蠢欲动,将要向着河东方向调集。

“你疑的很是,太原云中他们势在必守,不过现下朕四处调兵,他们到处起火,想调集大兵解太原已成之围,难矣。所以在年前派了使臣,说动西夏兴兵犯境,不管是真打还是威赫,咱们总会调兵回救,这样金国压力一小,必定可以多派兵马,救下太原。”

说到这里,赵桓嘿然一笑,拂袖道:“完颜宗辅视朕为何等君主?区区西夏国困民穷,已经日薄西山,国势日坚,其国一共三百余万人,号称能调集五十万大军,其实能战之兵不过二十万,还得有重兵守备兴庆府及各重要军镇,所谓以十二军司犯境寇边,不过是虚张声势耳。朕若慌乱,不但金人可以趁虚而救太原,党项人也自然会火中取栗,趁火打劫,今朕一则镇之以静,二则派使臣去兴庆府,见那李乾顺,晓知利害,许以金银粮食丝绸,此人器小,见小利而忘大义的人,怎么会当真与我大宋开战,白白便宜了那女真人。”

费伦点头道:“李乾顺自亲政后,重文轻武,虽党项贵族百劝而不改,早年尚且算的上是富国利民,而今天下大乱,他又年老懈怠,政治都不清明,军力更是差劲。辽亡时,夏国以四监司三万人援辽,被一猛安的金兵打的抱头鼠窜,再也不敢和金人作对。倒是趁着咱们大宋被金人猛攻时,夺了大宋天德、云内、定边军、西宁州各地,虽然又失于金人之手,间接被咱们夺了回来,他心里并不服气,这一次借着金人鼓励,来探探咱们虚实,也是有的。”

赵桓冷笑道:“撮尔小国,安敢如此!”

他与虞允文多次计较,一定要想办法灭掉西夏,偏生今次西夏兴兵,正打在自己软肋上,不但不能趁机与夏国交一交手,还得退让求和,心里委实窝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