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杨广“下面呢?”萧后“无了”

大隋主沉浮 碧海思云 3253 字 2022-11-15

所以,还是让那小子继续去祸害异族好了,等他成熟了、懂事了,再调入京城也不晚。

想到这里,杨广又说道:“他写了什么,让我看看。”

“要不先吃好再看?”萧皇后看了几个回目,知道《三国演义》有一种魔力。她担心丈夫看了,欲罢不能。

“没事,我想看他到底写得如何。”

“好吧!”萧皇后想到杨广的定力,将放心的起身,将那厚厚的手稿拿了过来,说道:“三国演义以一首词开场。”

“读来听听!”在文学一道,杨广对不学有术的杨集还是蛮佩服的,小时候只会写那些让人又好气又好笑的歪诗,除了“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啪的一巴掌,不知死多少。”还有令他受罚的‘岸是绿’……

可是后来如有神助一般,写了许多让人震惊的诗词。

在这方面,杨广也服他。

虽然不是自己所写,但毕竟是自己开了一道新的大门,而且还是自己的弟弟写,杨广与有荣焉。

萧皇后伸出雪白如羊脂白玉手指,翻开纸张,螓首微垂,借着灯火诵读起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萧皇后的声音珠圆玉润,娇软、轻灵,竟是把豪迈雄浑的《临江仙》读出了另外一种韵味。

杨广将夹着的菜又放回了碗里,面带笑意的说道:“美娘这般一读,金刚奴如是听到,也不知是何等心境?”

萧皇后轻笑道:“这首词甚为豪迈、悲壮,有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独,又有隐士对功名的淡泊、洒落。但是这词就是有些老气横秋了一些。”

杨广道:“若是宦海沉浮的致仕官员所写,不仅老气横秋,而且还是怨望于上。”

萧皇后:“一首诗而已,至于吗?”

杨广见萧皇后一副樱桃檀口微张的模样,心头也有一抹火热生出,笑了笑:“但这是仕途一帆风顺、战功赫赫的金刚奴所写,那就是没有把古往今来的英雄放在眼里……但不得不说,他的的确确有这个蔑视一切的资格。而且这种狂放,也符合做人作事的风格,若不轻狂,那还是金刚奴吗?”

这首词如果是起落起落、失去权力的老臣写,那么隐藏在慷慨雄浑、看破世情之下的,便是对皇帝对朝廷的怨恨。但杨集一出生就是王,而且又没有受到丁点挫折。所以他写这种诗词,完全就是年少轻狂,跟他那张扬的个性十分吻合。

“……”萧皇后闻言无语。

和着说,只要是金刚奴,哪怕是杀人放火、满山放火都是对的,而别人,连点盏灯都不行?

“我当然不会因为一首诗计较什么,这若是其他人写,也不会计较。”杨广似乎明白萧皇后所想,笑着道:“诗人嘛,都这样喜欢夸张。想当初,贺若弼当着阿耶的面写反诗,结果又如何?他敢反吗?不敢。连他一个大将军都不敢,诗人又能做什么?敢做什么?所以不必大惊小怪。”

“正好,可以让这首诗刺激刺激那些墨守陈规、不思上进的老臣。”

说着,杨广便伸手接过书稿,摆在了自己的面前。

这一看,就把饭都忘了吃,左手里的碗筷都忘了放。

杨广长期批阅奏疏和公文,提取文字信息的速度极快,不亚于后世的老书虫。

看到矫诏讨董的时候,杨广不禁想到尉迟迥传檄造反,当初的杨坚,又何尝不是书上的董卓?

接着看下去,杨广漫不经心的神色一扫而空,脸色倏尔凝重、倏尔疑惑、倏尔若有所思。

每当他若有所得,又迅速翻阅下去。

《三国志》对汉末英雄、枭雄的描写仅仅只是一个单薄的历史形象,而杨集写的《三国演义》,则是添加了许多艺术加工,使每一个人都变有血有肉、跃然纸上。

此外还有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孟德献刀、青梅煮酒论英雄等等后世耳熟能详、现在却没有的经典典故,充满着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可读性。

杨广一口气读完六回目“焚金阙董卓行凶,匿玉玺孙坚背约”,不觉已至亥时,正要继续往下翻阅,却抓到了桌布,翻回来看了最下方,却是可恶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下面呢?”杨广忽然抬头,目光熠熠地看向萧皇后。

萧皇后摇了摇头:“无了!”

杨广放下碗筷,甩了甩手,郁闷道:“怎么能这样啊?怎么能无了呢?”

“我哪知道?反正就这些。”萧皇后无辜的看着杨广,怂恿道:“我也挺郁闷的。这不上不下的,让人难受得要命,要不,你派人去催催?”

“咝!”杨广站了起来,焦躁的踱了几圈,向不知何时进来的杨安吩咐道:“传令下去,派几名精锐连夜去找卫王,他人可以晚一点到达大兴,但是《三国演义》的稿子,必须给我送来。”

“喏!”杨安想了想,他也不知圣人和皇后看的是啥,便顺势问道:“圣人,若是卫王也无了呢?”

“那就让卫王在马车上写。”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