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九章 归师旅顺

逆天换明 样样稀松 2140 字 2022-11-15

也是冰天雪地,远处则是山峦树林,看起来并没有太特别的地方。只有路旁出现的雪雕,让她感到了新奇。

“有身体不适的可以坐车走,特别是晕船的,别管男女,更不用不好意思。”政务人员中竟然有妇女,大声招呼着,让老百姓感到新奇又亲切。

吴姐轻轻吐出一口长气,心里有些托底。不说别的,就凭她的文化水平,在这里应该能够自食其力,不是赶牛耕田的那种。

一个看起来挺年轻的政务官员大声说道:“米、面、肉、鱼都给乡亲们备好了,在船上没过好年,这几天好好歇息,吃好喝好给你们补上。”

移民们的神情逐渐轻松起来,脸上也有了笑模样。人家都当他们当回事儿,想得多细致,安排得多周到。

“都说东江镇僻处海外,条件艰苦,可现在看起来,不是那么回事儿呀?”有百姓低声说道:“那些在港口围观的人,穿得也不是破衣烂衫。”

“谁知道呢?”相熟的人也不明所以,摇头道:“兴许是这次打了大胜仗,朝廷赏赐得很多,才能宽裕吧?”

“别的倒还不打紧,只要能吃饱肚子就成。”有人说出了心中的疑虑,“就是这土地,真的能给那么多,缴那么少的赋税?”

说话声音虽不大,但年轻的政务官员却听见,笑着说道:“咱们东江镇别的不敢说,可这土地,却有的是。乡亲们还不知道吧,我军刚刚收复了复州和盖州,那么大片的土地,还愁没人耕种呢!”

“这边也打胜仗啦?”百姓用力点头,恍然道:“怪不得这么大气呢,原来是这么回事。”

“今年只分复州的土地予民耕种,盖州全为军屯。”政务官员继续解释道:“即便如此,一家要种个百八十亩,也是尽够的。”

“要是有耕牛,一百来亩不在话下。”一个五短身材的汉子问道:“大人,不知道在这里,一头耕牛要多少钱?”

政务官员说道:“要买的话,一头耕牛要十五六两银子。如果手头不宽裕,还可以申请贷款,最高限额为二十两,三年偿还,不收利息。”

万历年间,京城的耕牛平均是六七两银子,这么多年过去,再加上战争的影响,已经涨了一倍有余。

在金州,大牲口的数量猛增,也是在今年。战争的缴获,财政的宽裕,使得从外购买的牛马数量呈现爆发式的增长。

光靠人力耕种,对于土地的大幅增加,显然已经难以满足生产。

而通过向建虏走私锦缎绸帛,东江镇可是大赚了一笔,为大量购进牲口,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况且,不管是百姓拿现钱购买,还是贷款,总归是要还的。虽然没有利息,但耕种的土地多了,交纳的赋税也增长,官府是不亏的。

最早在金州屯垦耕种的百姓,特别是军属之家,两年多来,也积攒了些家底,购买大牲口的欲望最强烈。

按照明朝的平均薪资标准,耕种五十亩的话,不遇大灾害,一年二十多两银子是不太困难的。这和小商贩,比如走街串巷的卖油郎,收入基本持平。

也正是官府宽松的赋税,以及抗寒耐旱作物的推广种植,老百姓心里有本账,即便是现钱不够,也敢于贷款购买大牲口。

新来的移民显然还不是很了解东江镇实施的各项政策,听到贷款,也就是借钱,心里并不托底。

他们考虑的是万一还不上怎么办,可官府已经给了三年期限,总不能年年颗粒无收吧?

不过,政务官员并不算详细的解说,还是让移民们安下心来。来之前就已经告诉了他们一些事情,比如房屋、农具等等,都不用担心。

“大人,东江镇给军属的待遇特别好,是不是兵员不够啊!”有百姓疑惑地问道:“要从军入伍,是不是很容易?”

政务官员笑着摇头,说道:“从军入伍可不容易,军队有不少条件的。每年都有一定的数额,每年也有很多人达不到标准,或是招满了,只能继续等了。”

“至于为何军属待遇好,那是因为军人保家卫国,是要流血牺牲的,难道不应该得到尊重,不应该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吗?”

明军的战力弱,与社会地位低下,人们传统观念的歧视,有很大关系。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就是最通俗的说明。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