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四章 多尔衮的郁闷悲哀

逆天换明 样样稀松 2255 字 4个月前

专打建州女真,这句宣传口号在以前,多尔衮只会是嗤之以鼻。但现在,他不得不防。

“启奏汗王,微臣已广派耳目,时刻监视。”李永芳躬身奏道:“最可虑者,乃是锦右的蒙古诸部。”

多尔衮微皱眉头,沉吟了半晌,说道:“与东江镇通商,难以杜绝。我军短期也不宜发动,先严密监视吧!”

盘锦的通商,多尔衮早就知道。对于物资匮乏,他也没有办法解决,也就没有严令禁绝。甚至,他还派人去交易,采购后金紧缺的物资。

形势比人强,蒙古诸部骑墙摇摆是难以避免的。以前是后金强大,自然是没有异心。现在东江军已经能够插手进来,蒙古诸部也就多了个选择。

况且,蒙古诸部的反迹未显,多尔衮也不想轻易出兵,激起更多蒙古部落的戒惧和反叛。

“另外,从抄家所得中拔出些财物,送给蒙古诸部,作为抚恤和奖赏。”多尔衮沉声补充道:“蒙古诸部的态度,还在于那些部落的台吉贝勒。”

什么时候都是一样,决策在于高层,处于底层的牧民哪有什么决定权?只要笼络住那些部落高层,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其背叛。

“微臣领旨。”李永芳躬身应承。

多铎拱手道:“启奏汗王,锦右蒙古诸部可以暂时安抚,科尔沁等部,似乎不必。”

同样是蒙古部落,锦右已经能与东江军联系,在其反叛之前,不能够逼迫过紧。但科尔沁等部,间隔着辽沈锦州,东江军手伸不到那里,他们是想跑都跑不掉。

虽然科尔沁部是最早投靠建虏,并与其姻亲不断,但人心隔肚皮,形势恶化之时,也不能掉以轻心。

况且,如何解决人力资源的短缺,是建虏的当务之急。很快就要春耕,急剧减少的兵力,已经抽调不出多少人手。

可如果春耕面积不够,到了秋季,建虏就又要陷入饥荒,人心也难以安定了。

多铎的意思很明显,通过压榨科尔沁等部,来解决暂时的困难。反正他们抵挡不住后金人马的攻击,只能是顺从听命。

多尔衮苦笑了一下,轻轻颌首,说道:“除了征调科尔沁等部人马,春耕之时,无论男女老幼,能拿起锄头的,都要下地劳作。”

强制劳动算什么,等到生死存亡之际,都得拿起刀枪拼命呢!

多铎看了一眼李永芳,想了想,还是开口说道:“私下里,我试探过迈达礼、满达海等人的心思。放弃辽沈,恐怕阻力极大。”

停顿了一下,他又补充道:“况且,轻易放弃都城,恐怕人心惶惶,大乱难息。”

多尔衮看着多铎,半晌才移开目光,他想确定这是不是多铎的心思,假借迈达礼、满达海等人之口说出来。

最终,多尔衮最终放弃了追根究底。

因为,这与他预料的一样,想主动撤出辽沈,摆脱东江军的压制,争取到喘息之机,在后金高层就难以通过。

不战而退,也确实会极大地挫伤民心士气,对他这个汗王的威信,也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如果后金高层能够统一意见,主动上奏此事,多尔衮自然能够顺水推舟,达成他心中的目标。

可惜,连自家兄弟都不赞成此议,多尔衮自然也不能主动提出,损害自己本已不多的威望。

至于李永芳,身份地位不高,人微言轻,提出来也没什么作用,反倒会成为众矢之的。

多尔衮开始信任李永芳等汉官,是因为这些汉奸已经无路可退,东江镇不会宽恕,他们只能死心塌地为后金卖命,期望着能够侥幸得活。

计议已定,多铎和李永芳告退而去,独留下多尔衮在屋内。他收拾心情,提笔批阅公务。

阿济格的汇报相当详细,如何败阵,如何被摧毁营寨,一点敢没有隐瞒。

正是如此,使得建虏的防御体系又要有所增强,或者说是改变。

比如辽阳,城墙已经无法抵挡敌人火炮的远程轰击。要想使城内不乱,就要力争把敌人挡在城外三里以外。

东江军的壕沟胸墙工事,已经为建虏所学习。只不过,没有太长距离的延伸。现在,就不得不改建加强,以阻挡敌人炮火对城池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