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五章 辽阳新复

逆天换明 样样稀松 1144 字 3个月前

辽东也是一片祥和安乐,相比于京师臣民,在十几年的战乱中,辽人是身受其害。对建虏的仇恨更深,对和平的生活更加向往。

如今,建虏被灭的报仇雪恨,和平安定生活的到来,怎能不让人高兴,令人有如释重负般的轻松。

笼罩心头的阴霾全部消散,终于可以放心地为自家规划未来,撸起袖子猛干了。

田地是可以足量申领的,居住地是可以随意选择的,除了还未开放的地区,以及辽阳、沈阳、锦州等大城市。

而在古代,耕种是最稳妥,也是从事人口最多的工作。特别是在辽东,除了少量的手艺人,基本全是农民。

至于商人,除了一些外地的,本地的差不多都是官府垄断,还没有完全放开。

民以食为天,重农是东江镇的基本政策。虽然郭大靖也认为有待完善,在商贸上要官退民进,但时机未到。即便是现在,也要逐步放开。

“这就是咱家的铺子?”鲁世英的妻子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好半晌都没有合拢。

鲁世英也看着官府分给他的房产,前铺后宅,宽敞明亮,令他激动万分,心绪难以平静。

只不过,古铜色的方脸,浓眉大眼,他还强自保持着镇定。

作为兵工厂的工匠,也是返乡的辽人,鲁世英得到了特别优惠的待遇,那就是在辽阳城中有了自己的商铺和住宅。

而作为城市功能的完善,手艺人都得到了特别的照顾,或是在镇子,或是在城里,都给他们操业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进去看看吧!”鲁世英勉强压抑着兴奋的情绪,象是在嘲笑妻子没见过世面地摇了摇头,“瞧你那样子,别让人笑话。”

妻子并不在意丈夫带有讥笑的口吻,依然是惊讶又欣喜若狂的神情,迈步走了进去。

辽阳虽经战火,但毁坏程度却远不及沈阳,经过数万民兵的修缮,大部分房屋都恢复了原貌,甚至比原来更新。

白灰刷的墙,夯土碎砖的地面,崭新的门窗,宽敞的院落,五六间的住房,让妻子不断发出惊叹之声,有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