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9章 莫非,传言是真的?

如宫烈所愿,他提出的“非遗振兴计划”已经获得了公司的通过,并将其作为拉升公司形象调性的中长期重点项目,在初期就获得了6000万元的专项拨款——以当前国内的经济水平来说,这种孵化性质的项目能拿到这么多钱,委实真的不少了。

按理来说,作为孔孟之乡,如果要搞非遗文创项目的话,拥有着国内数一数二文化文化素材的齐鲁,应该是受益最大的地区之一;再加上铸投商贸本就是齐鲁的企业,泉城成为国内文创项目的发起地,乃至成为未来国内文创产业的中心,完全是一件值得想象的事情。

但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铸投商贸不但没有在泉城孵化文创产业链的意思,甚至在出台的第一批扶持名单里,齐鲁这边预设的孵化素材都少的可怜。

与此对应的,名单里却大量地出现了西南地区的“三国”、“蜀锦”、“蜀绣”、“皮影戏”、“紫陶”、“竹编”、“水文”、“东巴文”、“贝叶经”、“果酿”等数十个预设孵化项目。

这一下,省里面看着齐鲁惟三入选的“杨家埠(bu)木板年画”、“东昌葫芦雕”以及“临清贡钻砖烧制”孵化项目,如何能接受?——当初让是你们多出点力气帮扶双庆,不是让你们彻底投奔双庆好不好!

看着眼前这位年岁跟自己父亲差不多大的男子,万清漪笑了笑:“这位领导,第一批的扶持名单,是我们经过认真筛选,反复论证后才确定下来的,我个人认为没有什么改动的必要——而且,这只是我们公司一次具有实验性质的孵化项目罢了,省里面用不着这么紧张。”

听到万清漪把“我们公司”四个字咬的有点重,男子的眼睛里略微闪过一丝尴尬——他如何听不出来对方是在不满自己管的太宽,人家公司内部的事情都要插手?

但问题是,不是他想多管闲事,而是……不得不插手啊!

………………

作为孔孟之乡,齐鲁一直有把自己打造成为文化强省的雄心。

但问题是,这么几十年下来,齐鲁这边的教育固然卷的一批,但是要说到文化强省嘛……着实有些勉强。

虽然这几年各地不断在鼓励复兴一些民间传承文化,诸如风筝大赛、秧歌舞、孔祭等活动层出不穷——甚至万清漪和杨铸正式确定关系的元宵夜,还去临邑那种小县城逛了下绝对超出县级规模的灯会,由此可以看出,省里面在这一块使的力气真的不小。

但是只可惜,由于一些历史原因,齐鲁当今民间保留下来的,大多以俚俗文化为主,那些花花绿绿的玩意,别说外地人了,就连许多齐鲁的年轻人都觉得土到掉渣;

再加上作为齐鲁为数不多能被全国人民讯息窗口,齐鲁卫视这个星台整日里播的不是抗日神剧就是满屏农资广告……日积月累下来,别说向外输出的文化强省了,华夏人民没把齐鲁看成是“土老二”就已经算是托了孔老夫子的福气了。

好死不死,就在去年年底,国家有感于欧美文化对当今国内的影响,开始论证新一轮的文化战略;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讨论内容。

虽然说这件事尚在论证阶段,但明眼人都看的出来,或许关于影视文化作品这一块究竟要怎么走,还存在着争议,但是大力加强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那是铁板定定的事情。

这一下,齐鲁的领导们似乎看到了希望——要想传承和发展非遗,光靠国家补贴是决计不够的,得需要将其商业化,才能真正地实现经济+文化双重促进的正循环。

而说到商业化运作,目前国内有哪家公司敢说自己能比铸投商贸更有经验、实力更加雄厚?

于是乎,出于成绩的考虑,一直有些意不平的齐鲁面决定这一次要走在国家的前面,提前把这事给办漂亮了……于是便有了提前出现在万清漪案头的“非遗振兴计划”,这可比原本历史上的2006年,足足早了两年多。

(虽然《非遗名录》早在2001年就有了,但是推动非遗及相关的文创项目,却是在2006年才开始——顺便提醒下,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本书也在那一天写到了主角借用7279327把中医药推向了全世界,这个小yy互动竟然没读者看出来,伤心g!)。

………………

只不过省里面万万没想到的是,“非遗振兴计划”被通过了,但是齐鲁竟然没在这块偌大的蛋糕里分到多少好处,这如何能让人接受?

不过铸投商贸向来以不占因果出名,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家企业与其说是家民企,倒不如说它更像一个由部级辖管的试点企业;因此省里面其实对他们没有多少真正的制约手段——否则的话,这事就应该是省里面一开始就压在他们身上,而不是如同眼下样,非要悄无声息地从内部整出个计划出来了。

“万总,你也是齐鲁人,铸投商贸说起来,也是一家齐鲁企业……于情于理,你也该多考虑考虑咱们省吧?”

“就拿你选定的《三国》ip素材来说,咱们齐鲁不也有同为四大名著的《水浒》么?除此之外,或许《尧》、《舜》、《老子》、《庄子》这些ip太大,不能轻易去碰也就罢了,但《徐福出海》、《孟姜女》、《梁祝》、《董永与七仙女》、《牛郎织女》、《八仙过海》、《崂山道士》、《柳毅》等等……这不都是咱齐鲁的么,哪个放出去不是赫赫有名的ip,为什么你放着这么大的宝库不用,非要去选《三国》?”

万清漪不置可否地笑了笑:“领导,真正的文创项目可不是简单的贴皮游戏,你觉得,如果我们真的深挖《水浒》的内核……合适么?”

后世的文创项目在初期一度出现过“拿来就用”的贴皮模式,以为换个皮或者用上个名字就完事大吉了,但事实证明,只要走这条路的,基本上死的都很惨;

因此,曾经跟自家男人深聊过的万清漪,从批复了非遗振兴计划的那一分钟起,就没想着玩这种糊弄人的偷懒模式,因此深挖ip内核,然后进行二次创新或者元素嫁接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而但凡是有点人生阅历的人,都知道《水浒》骨子里究竟讲了些什么,也知道为什么这部名著在一些非正式场合里,被列为四大名著之末,甚至在后世隐隐有被《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东周列国志》等一众原本比较小众的传世小说超越的原因。

最关键的是,《水浒》这本书寻常人看皮,有阅历的人看骨——但无论是说皮还是说骨,放在当下都不合适,一旦引发了某些不良的社会风气,追根溯源起来,谁的日子都不会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