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6章 初乱

自从漂亮国放出了消息,把本国大豆库存调到了近20年最低,在短期找不到大豆的替代品,而华尔街各大金融巨鳄又纷纷下场建仓的情况下,短短一个星期不到,国际大豆的价格肉眼可见地疯涨起来。

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消费国,九成的油料大豆原料都需要进口的华夏,无疑是受影响最大的一个(强调一遍,油料大豆和本土食用大豆不是同一个东西)。

短短半个月不到,国内的油料大豆价格便从2300元/吨,猛涨到了2700元/吨,并且毫无放缓的迹象,朝着3000元/吨的大关冲去——虽然说3000元/吨已经是国内商家的心理底线了,但是实际上,一些知情人心里清楚,即便是到了3000元/吨,那也只不过是一个开始而已,最后的价位能被炒到多高,谁也心里没底。

而很不幸,此时华夏的榨油行业基本上都处于一个“来料加工”的初级阶段,除了少数几个国企和大型企业外,其余的压根底就没有涉足上游种植业,即便是经常去期货市场里划拉两圈,但顶多也就算是个散客而已,根本没有建仓坐庄的资格。

于是乎,见到油料大豆的期货价格一日三变,并且压根底见不到下跌的倾向,一向精明的华夏企业纷纷发挥起自己的聪明才智,想方设法规避起自己的损失起来。

有一定实力,且有一定“信息来源”和“预判性”的,凭借其信息优势,纷纷加码从其余信息比较堵塞的榨油企业手里扫单——如果遇到那种甚至根本不知道期货为何物的榨油企业,那就更妙了,趁着现货市场还没起明显的连锁反应,直接“溢价”把对方的现货原料买走。

而那些后知后觉的中小型榨油企业发现自己慢了一步,又或者干脆自己就吃了个大亏,那怎么办?

简单,蛇有蛇道,猫有猫窝,他们没那个本事在期货市场上翻转腾挪,但各种土法子是有的——不就是想办法让自己在不停产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减少原材料价格飞涨带来的影响么?

……………………

黑龙省,肇东。

坐在副驾驶座上的王一飞一路欣赏着哈大高速两边的风景,然后颇有些兴奋地透过后视镜看着后面跟着的八辆厢式货车——来来回回跟了四天车,这已经是第二批,也是最后一批,只要交完货,这趟生意就算是完成了。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齐鲁人,他委实没想到自己第一次出省去参加大宗商品贸易展,就能搂回来一个大单子。

足足540吨的食用大豆啊!

虽然说这点量对于一家榨油企业来说,实在没有多少,但对于自己这种乡镇级小型农贸公司的小老板来说,这种单量却绝对算的上一年都碰不上一回的大单了。

要不是他们县周边种植大豆的农户不多,只能凑出这么点量,这笔单子还能往上翻——人家说了,只要价格合适,有多少收多少。

想到这,王一飞心里忍不住给那位前前后后拢共只喝了两顿酒的老大哥竖起一根大拇指——果然不愧是东北汉子,就是豪爽!

自己在齐鲁做生意都做习惯了,原本在报出3100元/吨的到厂价后,还等着人家砍砍价呢,毕竟在齐鲁做生意,向来都有“底价磨三道”的传统;但是没想到那位老大哥竟然一点都不含糊,直接把这个价格吃了下来。

说实话,当时对方一口应承了下来的时候,他还是很有些担心的,毕竟生意场上这么爽快,很难说中间会不会有什么猫腻;但随后那位据说在本地关系铁的不行的老大哥主动找自己喝了两台酒,酒桌上那豪气无比的言辞和掏心掏肺的做派,瞬间让王一飞放下心来——各地有各地的民风环境,人家东北那边讲究的就是先交朋友后生意,凡事向来喜欢“立诚意”,想来是自己想多了。

而且人家说的也很有道理,最近国际油料大豆的价格猛涨,难说最后会冲破4200元/吨的历史高位,与其等到进口油料大豆都用不起,还不如未雨绸缪,趁着国内食用大豆的价格还没涨起来之际,先囤上一批,以备后患——虽然说食用大豆的出油率要比进口油料大豆低一些,但其实相差没外人想象的那么大,只要原料价格合适,其实是非常好的替代品。

心里盘算了一下,既然那位老大哥那么豪爽,自己也不能不仗义;人家说的好,在北方做生意,讲究的就是个交情……要不,到时候主动给那位老大哥降点价?反正自己的心里底线是2980元/吨,到时候就按照这个价格给他。

毕竟从人家那么豪爽,第一批货物抵达后,竟然完全不符合商场规矩地现场把对应的款项结了……这幅做派,值得深交!

看着厢车驶出高速,即将进入那座据传有可能并入冰城的小城市,王一飞思绪开始弥散开来,琢磨着晚上究竟要去哪里请那位老大哥好好喝上一顿了。

…………

三个小时后。

肇庆,王先屯,一家中小规模的榨油厂。

王一飞看着工人把最后一车食用大豆卸下来,微微松了一口气,然后笑着向旁边那位身形很有些圆润的中年人递了根一支笔:“金大哥,您过过称,一共545吨。原本说好了540吨的,但我在清点仓库的时候,发现余了5吨,这不,就一并给你添过来了……这多出来的5吨不要钱,就当是小弟的一番心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