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2章 毕业啦!

说到这,陆菲菲强调了一句:“诸位老师或许不清楚,在华夏,约有42的旅游者是资深游客,其出游频率普遍在17次/年……也就是说,境内游对于这些核心消费者的吸引力在不断下降,消费意愿在不断降低,而出镜游的吸引力却在不断上升。”

系主任闻言顿时心里一惊,顿时察觉出来了国内旅游市场的问题。

陆菲菲没有任何停顿,继续说道:“既然要做诊断,就必须弄清楚问题出现在哪里,经过数据统计和调查后,我发现,正是由于国内景点逐渐开始呈现高度同质化,才导致了游客消费意愿的不断下降,并且越来越多的优质游客开始转向境外游——也就是说,这些游客并不是没有消费能力,而是国内缺乏让他们主动掏钱的消费项目。”

“城市建筑千篇一律,人造景观千篇一律,旅游纪念品千篇一律,游玩项目千篇一律,甚至连美食和人文环境也开始千篇一律——事实上,要不是因为有导游这个因素存在,游客在境内游的支出费用,甚至会腰斩一半以上!”

听了陆菲菲讲了那么多,一名老师忍不住插嘴:“陆菲菲同学,这些情况,跟你在论文里提出来的【一个尺度】有什么关系?——你论文的方向是文创旅游商业模式,而不是行政管理。”

陆菲菲自然听得出这话是什么意思,当下不以为意地笑了笑:“自然有关系。事实上,我论文里的内容从来没有涉及到行政管理,之所以把当下旅游市场的弊病找出来,就是想通过经济手段,趁着国内旅游市场尚未积重难返的现在,另辟蹊径,规避这些问题——而我所提出来的【一个尺度】,就是为新文创旅游项目提出来的一个指导思想设想。”

看到所有的老师都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陆菲菲一脸自信地说道:“所谓【一个尺度】,简单来说,就是……”

“文创旅游项目的商业化程度要有一个尺度——如果丧失了太多的基础人文性,100商业化的话,只会让项目在利益的趋势下,让消费氛围更加恶化;”

“但是文创旅游项目毕竟是一个商业项目,即便是采用ppp模式,有本地政府参股,但也必须要在经济领域发挥其商业价值才行……因此如何调和其人文引流价值和直接商业价值之间的比例,从而构筑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就是重中之重。”

“我在论文里说的很清楚,对于大部分城市来说,要想把握好这个尺度,就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从管理机制上,不管是什么文旅项目,最好是在试运营期间就做到【本地人常来】——这不仅仅关乎到文创项目的基本盘,也关系到文创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基础。”

“只有基本盘有保证,拥有了更多的回旋空间的文创项目才不会利益所绑架,干出杀鸡取卵的事情来——理想中的文创项目跟传统旅游项目不一样,一定要杜绝【一次性买卖】的思想。”

“同样的,只有本地人常来,文创项目才有足够的烟火气和人文氛围——大家出来旅游,是为了体验不一样的人文风情的,如果周边全是外省人,那又有什么人文氛围可言?”

“除此以外,也不要小看互联网时代,获得本地人认可后的传播价值——目前【同好游】、【自驾游】等系列小众旅游方式开始兴起,各种旅游攻略也充斥在网上,如果能赢得本地人的口碑和推荐,这一块的传播价值会远超所有人的想象。”

“第二,从细节内容填充上,文旅项目尽量要做到【外地人必来】。”

“我说过,理想中的文创项目跟传统旅游项目是不一样的,玩的不是一次性买卖,因此细节内容填充这块非常重要——我可以很肯定的断言,未来各地的文创项目,大概率不会是死在建筑不漂亮上,而是会死在内容不足上!”

“但是只要做好前面所说的第一点,第二点相对就没那么困难了——游客想要的是不一样的风景和人文体验,只要项目经得起本地人考验,最起码,基本的人文氛围是有保证的。”

“所谓什么样的土壤滋生什么样的氛围,文创项目项目想要被本地人认可,那么里面的景观、餐饮、服务、甚至布局,都必须要符合本地人的偏好——不要小看这一点,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一个文创项目能被大多数本地人所认可的时候,它里面具有的本地元素早就被凝炼和升级成具有极强地域/民族识别性的具象标识了。”

“当然,各地的情况都不一样,要实现这一点的方法也有很多,但必须要有个故事主线:你可以把规划成某个民族原汁原味的【聚集地】;也可以如同奉天地下商城似的把它弄成本地特色餐饮或者服装的【特色汇】;也可以如同粤省崖山那样,借助历史资源,以【华夏祭】为核心点,打造周边文化产业;还可以如同滇南澄江那样,借助自己的资源优势,打造成为风景优美的【水下古迹探寻点】——实在没有资源的,直接它打造成具有年代感和本地民俗风情的【生活老街】。”

“总之,人类的情感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不管是横向切还是纵向切,都能切出足够的心智空间,只要你内容填充的好,在这个信息渠道极大丰富的年代,就不愁没有外地游客过来——当然,规避商品的同质化一定是重中之重,毕竟如果到处都是一模一样的商家和商品,消费者的体验必然大打折扣。”

“第三,从商业模式上,文旅项目尽量要做到【盈利模式多样化】。”

“简单来讲,传统旅游项目之所以出现那么多弊端,除了从业者和商家根深蒂固的【一次性买卖】思维外,其盈利模式单一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当他们只能跟陌生游客在那短短的线下接触时间里去实现成交时,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那必然是无所不用其极。”

“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包括工友之家、斑鸠网、众筹网等一些列具备影响力和公信力网络平平台的兴起,文创项目的盈利模式显然是可以多样化的。”

“简单来说,优质的文创项目完全可以实现ip化,衍生出一大堆文创产品或者服务,让游客或者普通消费者进行重复购买或者消费。”

“假如你是在某个古风文创小镇的管理方,如果你忽然发现,你们小镇上某家的布鞋做得好,文创项目管理方完全可以跟你ppp一个新项目,把那双布鞋纳入古风小镇的ip范围里,通过网络平台锁定来过文创项目的旅游者为基本盘,然后动用资源进行推广和销售——如此一来,是不是实现了双赢?”

“如果你是个以餐饮为主的文创项目,你是不是可以跟旗下所有的入驻商家联合起来,把那些适合进行网上销售的菜品进行预制菜处理,然后开始面向全国市场?”

“又比如你本身就是个单纯的风光文创旅游项目,你是不是可以立足本地的人文风情,编写一段品牌故事,然后以这些平台的大数据为指导,研发出一系列纪念型快消品或者土特产深加工品,在网上进行售卖?”

“虽然说如果到时候全国各地都开始启动文创旅游项目,在这个市场里分蛋糕的人多了,每一个单项产品的销售额不会特别大,但是你要知道,蚊子腿多了也是一盘菜,只要文创项目本身的ip影响力够大,在这一块的总收益就绝对不会差——而且这种机制会倒逼文旅项目管理方做好内功和细节管理,毕竟在这一块,那些曾经体验过文旅项目的游客是基本盘,如果人家对你的印象差,那么你的ip衍生品就很难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