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9 没钱说话不硬气

所以,你身上的担子很重啊!”

曹志强微微一笑:“放心吧,我既然敢夸那个口,敢接这个担子,自然有一定信心。别的不说,带咱们厂走出困境,避免被强行拆分,那我还是有点把握的。”

的确,虽然在这个时代的人来讲,他们觉得要保住一个八千多人的国企大厂很难,但这对于他这种带外挂的重生者来讲,根本不是难事。

实际上,就算没有系统外挂,只凭着曹志强的重生者优势,要带一个国企工厂走出困境,也并非难事。

说白了,还是这时期的国企管理者大多数都因循守旧,改革的步子不敢迈太大。

你就说红光机械厂吧,光那些三产,整合改造一下的话,也能发挥出很大的赚钱能力。

此外,红光机械厂在各地都有兄弟单位,哪怕是做物流,搞贸易,都能赚的盆满钵满。

当然了,做贸易也没那么容易,主要是卡的太严。

毕竟红光机械厂从根本上讲还是个工厂,且主要以提供军品零件为主。

这些军品零件的市场很小,并不是自行车那种普世工业品,一旦买房不要,立刻就是灾难。

就算不说军品零件,只是制作普通工业品,现在也一样不能随便去外地卖。

因为现在的工业生产企业,还没实行双轨制,依旧是计划制,也就是上面定计划,下面按照计划生产并流通,所以多生产了也没用,不能卖去市场换钱。

目前能实行双轨制的企业,只是采矿企业,比如原油跟煤炭之类的,目前已经实行生产资料双轨制,也就是做够计划的,剩余部分可以按照市场价对外出售,但像机械厂钢铁厂这种生产型企业,还没开始这种双轨制。

可别人不知道,曹志强自己却很清楚,到了一九八四年,也就是明年,各大生产型工厂就开始推行生产资料双轨制,可以用计划外的超产部分,以高过定价百分之二十的价格出售。

等到一九八五年,那个不得高于百分之二十的规定也取消了,超产部分完全按照市场价来出售。

红光机械厂再怎么落魄萧条,那些大型机械设备还在,生产图纸跟技术储备还在。

哪怕一些高级技工严重流失,但五级钳工四级锻工之类的中级技工还是有不少的,单纯这一点,就已经完胜国内大多数工厂了。

要知道,目前国内的大多数地方工厂,能有个四级钳工就不错了,那得当最高技术员来对待。

可在京城国企,五级钳工只能算国企工厂的入门标准。

从这个角度看,红光机械厂,其实就卡在国企入门标准上。

换言之,其实红光机械厂属于有些滑坡,但还没烂到根的地步,属于烂船还有三斤钉的标准。

只要坚持下去,坚持到明年,等生产资料双轨制的改革正式开启,光靠卖钢筋钢板都能赚的盆满钵满。

还有东直门外的红星轧钢厂,也就是傻柱呆的那个工厂,现在也属于被整改的对象。

如无例外,红星轧钢厂也也会在今年,也就是1983年被拆分整改,其中生产部分归首钢,其他像医院、电影院、学校等三产归地方政府。

这也难怪傻柱最近那么急着开饭店了,实在是这个时候的红星轧钢厂,确实是人心惶惶。

但实际上呢,只要被首钢收购,像傻柱这样的人,是不会被辞退的,应该还会留下来,关系直接转去首钢。

原剧情中,傻柱就是留下来了,八四年之后还在当食堂主任,只不过那时候就属于首钢分厂的食堂主任了。

当然,这不是重点。

重点是,红星轧钢厂也好,红光机械厂也罢,其实是被坑了,坑他们的人,就是冶金部加政府等高级领导。

原因很简单,像红星轧钢厂也好,红光机械厂也罢,只要能活过1984年,活到价格双轨制出台,他们立刻就能起死回生,靠着超产部分的市场价,赚的盆满钵满。

别的不说,就说普通的螺纹钢,从现在往后推十五年,那都是市场上的抢手货,得有批文才能弄到。

而红星轧钢厂也好,红光机械厂也罢,都是能生产螺纹钢的,也都是能生产建材钢筋跟钢板的。

也就是说,只要开始推行生产企业双轨制,红光机械厂跟红星轧钢厂,都能瞬间暴富。

可偏偏在这个政策出台之前,先搞一个什么并购整改,要拆分红星轧钢厂以及红光机械厂这些常年亏损企业,而且整改政策还正好就是今年,也就是双轨制的前一年。

这里面要没点猫腻,打死曹志强都不信。

要知道,双轨制这种制度,不可能脑袋一拍就定下来,肯定之前要开很多会,调很多研,讨很多论。

下面的干部或许不知道,但高级的领导,肯定是知道生产企业双轨制的大概时间的。

知道大概时间了,却提前对京城的一些大国企进行整改,这不是妥妥的坑厂么?

当然,站在高端角度来说,他们做这些也没错。

因为红星轧钢厂也好,红光机械厂也罢,都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距离京城市中心很近,基本都在三环里,二环外。

京城到了八十年代,已经开始有步骤的扩建了,其中在八十年代跟九十年代的开发过程中,三环是重中之重。

那么在三环内的那些企业,自然就属于被整改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