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页

“杨婆婆,还在呢?”杨振宇放下桶微笑道。

“刚和你奶奶聊到你明年要修大别墅,到时候我也来坐坐,振宇,你可别赶我出去啊。”杨彩霞玩笑道。

“杨婆婆,你这话说的让我在村里抬不起头啊,别墅修好了,随便来坐,想坐多久坐多久。”

杨振宇一边说着,一边搬上来一个长凳,把长凳倒过来,在凳子脚上套一只胶鞋,鞋底朝上,随手捡起一颗苞谷按在胶鞋底上稍微用力往下一刮,刮出几条路子来。

杨振宇还是在读小学的时候,就学会用这种老方法帮王秀英麻苞谷了。

那时候家里困难,王秀英每年要种十多亩地的苞谷,每年收成都是上万斤,王秀英指着这些苞谷能卖些钱来补贴家用。

放了暑假,杨振宇就背着小背篓跟在王秀英后面去地里掰苞谷,每次背二三十斤,祖孙儿两硬是把十亩地的苞谷全部背了回来。

然后又没日没夜的麻苞谷米,也会有村民经常来帮忙。

那时候,杨振宇手上经常胀着血泡,有时候疼的受不了了,牙齿一咬,咬破了进屋涂上一点牙膏接着干活。

这就是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正常的童年生活。

出去读书打工这几年,虽然没做过类似的活儿,但是一拿起苞谷,身体的肌肉记忆一下子就释放出来了,做起来很轻松。

杨彩霞看着杨振宇麻苞谷的速度,笑着道,“振宇啊,这些活儿还没忘啊?”

杨振宇应道:“忘不了了,杨婆婆,扎根了。”

“不错不错,小伙子现在发财了也不忘本。”

在杨彩霞看来,这是非常珍贵的品质,有的从村里走出去的年轻人,赚了一点小钱,回来吆五喝六地,连自己姓什么都忘了。

村里的老人们特别不喜欢这种人,相反杨振宇这种朴实的性格讨老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