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4 黏菌人一对一生产

想来想去只能用改性黏菌,直接用生物自身的渗透能力处理废料。

两只黏菌放在一起并提供营养物质,会形成肉眼可见的分隔,并不会融在一起,同样扩大到群体,两群黏菌也会有明显的分界线,虽然在这条线上会出现细胞相互争夺空间的情况,但整体上可以做到互不干扰。

它们都受控于寄核体,也很容易做到让两种黏菌互不攻击。

这样一来思路就清晰了。

可以参考v型发动机的构造,“连杆”位置用渗透型黏菌,避免“活塞”位置的造人黏菌掉到下方,同时过滤水、食物残渣、代谢产物,这些液体和物质通过渗透型黏菌,流动到“曲轴”所在的液体处理区,凋像树的根系穿过这里就能完成后面的工作,并为自身发育提供养料。

实际不需要做到v型这么夸张的角度,有个千分数的坡度足够了。

当然还有一点小问题,比如“曲轴”位置的黏菌密度要稍微小一些,避免过多的营养损耗。

这些东西可以一边推进度一边改,先把实验装置弄出来,单独的黏菌人“培养皿”订单还能缓解一下厂家的工资压力。

庆幸当时在艾莲娜老家发现寄核体资料时,去废墟大学里找了些生物书看,不然拿着寄核体神器也做不到分离菌群。

他正在宫殿里为黏菌人的大爆发做准备,新一轮的地震来了。

研究院的判断很准确,板块撕扯进度推进,情况反而没有继续恶化。

地震后第五天,才接到红石、黑山的蒸汽喷发报告,并且喷发只持续了两天就消停下来。

意味着地下水体的量,大到底部再次撕裂后要加热五天才会全面沸腾,而全部的七天时间内,接触面已经硬化到一定厚度,无法传递足够的热量到水体中。

这次短爆发,很大程度上稳定了民心,各地生产工作渐渐走回正轨,虽然受到对境外运输能力限制没有回到此前的产量,至少是都开工了。

有些奇怪,但随之而来的却是连续的几波使团,要投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