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3 人造水

很快散热片就变成冰核,不断向外生长,远远看去就像山坡上长了个白疙瘩。

冰的导热率很差,和砖头差不多,冰封术本来也是个单体魔法,并没有作用范围一说,所以凝冰的范围,最多也就是以散热片为中心,生长到半径几十米大小,边缘就会超过零度。

最后整个人造冰川就是个凝水器,靠着内部的魔术阵维持自身不被融化,并不停的凝结范围内的水汽。

和这个冰核凝水装置一起安装的,还有二号实验装置,成本更高,效果也更好。

两者的核心魔术阵一模一样,只是配套设备有差异。

二号实验装置采用插杆加钢绞线的形式组成,每隔几米插一根空心钢管,用绞线连接。

利用钢绞线大约35左右的导热率,能稍稍改善冰川的热分布状态,让冰川长得更大更薄一些。

两套实验装置部署完,有人天天盯着,对下方形成的凝水溪流做流量统计。

结果没多少意外,二号装置因冰体表面积巨大优势完胜。

停止实验后,拆除实验装置,发现一号装置下方的岩体都给冻裂了,二号情况好得多,下方岩体虽然有积累一些应力,但还保持着完整。

接下来就是成批建设二号冰川装置。

目标大概形成一个十余平方公里的冰川,每小时凝水量三十万吨左右,用四年的时间灌满水库。

继续扩大也不是不行,不过随着凝水量增加,受库区水汽补充速度影响,边际效应递减,并不能加速太多。

真蓄水还是得指望下雨,要是每天能下个五百毫米,半年都不要……很明显这个雨量也足够离谱,板块起飞之前第一次蒸气剧烈喷发后的降雨,日均也就三百多毫米。

那有没有可能人工降雨呢?

似乎也可以试试。

随着世界叠加,气压和温度没有比地面时低,雨云还是在上面。

现在没有量产碘化银的能力,也不舍得把银当消耗品用,只能用魔法,就是不知道效果咋样,让勘探队试一试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