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1 开发课

为应对超低压和紫外线威胁,产生的氧气面罩需求,参照物既不是潜水装具也并非太空服体系。

它就是个单纯的,保持呼吸压力的设备,唯一的功能是抽取外部空气给面罩内增压。

但功能单一并不意味着容易做,实际这东西的难度远高于抗低压服。

王齐自己一阵折腾,让李想拿着文件去给人上分析课,主要是为了缩短研发周期。

首先明确需求。

低压低温环境下,后脑勺和头颈连接处会不会冻着,有没有必要做成一体化?

答案是不但没必要,而且不能一体化。

流放地的混血情况过于复杂,没办法用一个统一标准,把所有族群的脑袋都塞进去,所以脑袋防护只能是面部与头部分开。

第二个问题,呼吸器和护目镜有没有必要分开?

这就不能分了,一旦分开,两者无法包覆的地方受低气压和紫外线共同影响,时间长了病变风险过高。

于是得出产品初步形态,既包覆头部正面的状态,为适配足够多的种群,设计上要有一定的内部空间余量。

接下来从使用和生产角度分析如何更简单的实现它。

呼吸面罩,最简单的结构,是一整块玻璃罩,加一定的橡胶密闭结构,再加上压力阀结构。

但从使用角度看,这个结构非常差劲,因为内部水汽凝珠无法处理,别说没有相关技术储备,就算有疏水涂料或表面微结构,这种防雾层也会随着使用磨损,进而带来额外的再生产压力。

所以口鼻处和眼部观察窗要分开。

得出第一个具体信息,只有护目区需要一块大小合适的透明材料,而对比王国各类材料后,这种透明材料只能是玻璃。

玻璃因其比铁还高不少的硬度,能保证足够长的使用周期内不发生影响观察的磨损,这一点塑料无论如何也比不上。从防紫外线的角度,镀膜玻璃是无机物,也会比塑料这类大分子更遭得住摧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