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5章 不务正业

“您老还将不讲理啦,我这还不是……”

见三叔公不紧不慢的将鞋底子亮出来,李林怂了。他可实在没脸在众目睽睽之下,再挨三叔公的鞋底子了。更要命的是,如今的族人一个个都见钱眼开,都跟了三叔公,连之前跟在自己屁股后面转悠的几个猎户,都对自己不冷不热的。为什么?还不是钱闹的。族里有钱了,还发钱,族人有一个算一个都是见钱眼开的货色,忒不讲义气。只要三叔公把持着族中的族产,他就落不下什么好来。

李林臊眉耷眼的在车队上混迹着,叹息声,一声挨着一声。

沂水县县衙。

县令周元已经多日不见自己的弟子李逵。

他也纳闷,以前李逵要么就在后衙苦读,就算是回家,也会从他这里借书带回去苦读。最多两日就会来衙门向他请教。读书需要天分,但更需要勤奋。李逵的勤奋他看在眼里,颇为满意。

真要论起来,周元觉得自己当年参加省试的劲头也赶不上李逵读书的劲头。有道是天分不足,勤来补。更何况李逵的天分不错。读书人,读书人,记性不好基本上就断了读书这条道。死读书的也没有什么出路。

好在李逵记性不错,还总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让周元颇为欣慰。

许是沂水县的公务实在太让人懈怠了,十天半月没有一件案子。又是将近年关,转运使衙门也没有差遣,显得这段日子很无趣。

周元叫来了李清,这位为了儿子能够考上举子,运作成为押司老爷,连捕头的身份都不要了,执意要辞职,也够拼命的主。

说起来,周元也没有任何看不起李清的地方。

甚至一度也试着去考校过一番李清的儿子李云的学问。反正已经收下了李逵这个弟子,再多一个也无所谓。在他看来,李清愿意放弃捕头的身份,给儿子趟出一条举业之路,李云的才学至少不会差太多。

大宋的地方官最热心做的事就是给辖区内的读书种子吹捧。

如果是年纪很小,十岁左右的就更好了。因为大宋有一个脱离在正常科举之路之外的直通道——神童试。

只要地方官极力引荐,朝堂有大佬认可,皇帝就会亲自下场考校被举荐上来的神童,称之神童试。神童试的要求是年龄低于15岁。而中了神童试的学子,虽然当官不太现实,一般都会在太学养几年。但是神童试出来的进士,他们的成就一般都不会太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