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对子

双庆甚至有种错觉,他一定是被老天眷顾了。

李逵也就是和他说闹,更多的是询问范纯仁找他的原因。

解元他得到了,这时候的范纯仁对他来说,似乎也不那么重要了。老范虽说是老好人,但同时也不是个安分的老好人。

“我也不知道。”双庆惊魂稍定,知道李逵对他的私房钱没兴趣之后,脸色终于好看了许多。冲着这飞来的横财,双庆换算成糖葫芦一百多串、京城的烤肉,能吃上小半年……想一想,心里美得不行。投桃报李,说什么也要帮一帮李逵:“不过李逵你可小心点,我家叔祖突然收到了京城你家师叔祖写来的信之后,心魂不定的犹豫了很久。这才让小子来找你过去。”

“我家师叔祖?”

李逵恍然,原来是苏辙。可让他不解的是,他可和苏辙没有多少来往。

平日里也不写信,更不要说见面了。尤其是他家的叔祖童心未泯,就算是和小孩也能玩起来,但是师叔祖苏辙,李逵真不知道该这么说他老人家。

他不相信苏辙给他哥写信,他老人家猜不到拆开信件的人是谁?

苏过、高俅、还有就是李逵。

可是李逵呢?

经常看到苏辙给他哥哥上眼药,横竖看不顺眼李逵和李云这对沂水县的‘刁民’。或许在他老人家看来,练武之人投入苏门,本来就已经是有辱门风的错事。尤其是苏轼还留着李逵和李云,更是让这位远在京城的师叔祖认为为他俩是小人,要不然他哥苏轼怎么可能会被两个武夫给骗了,放在身边?

不得不说,李逵对苏辙的印象也不怎么好。

主要是这位太严肃了,虽说怀疑李逵等人用心不良的信件,多半是在颖州时期所写。

可是给李逵心头刺下的伤,可没有那么容易愈合。明摆着是看不起他呀!

后来才明白,苏辙不是对李逵他们担心,而是担心他亲哥苏轼。这位护兄狂魔也太小心了。误会解开了,但是对李逵来说,他对苏辙恐怕这辈子都亲近不起来。

双庆也不管李逵的思绪已经飞出去千里地外的京城去了,自顾自道:“对了,解试当天我家叔祖给朝廷写了奏章,连带着将二哥考试所写的策论都送去了汴梁。之前通判严明还向我家叔祖畅言,要将你的策论送去京城。”

“他也不想一想,庙堂上的事,是他一个小小的六品通判该管的事吗?老家叔祖心里早有决断,将二哥的策论送去京城,直接投入尚书省。官家都能看到,二哥,你要出名了,名扬天下也不是不可能。”都说宰相门下七品官,就双庆对严明鄙夷的语气,恐怕七品也不够。

双庆得了一注横财之后,对李逵愈发吹捧起来。

李逵这才回过神来,没挺全双庆对他说的话,只是听到范纯仁将他写的策论送去了京城这段,便傻傻问:“双庆,你刚才说什么?我的策论文章送去京城了,为什么?”

“二哥,听你语气似乎还有点不乐意?你就偷着乐去吧?”双庆觉得李逵的反应有点不对劲。他哪里知道李逵的策论看起来绝妙无比,但实施起来,是地狱级别的,而且完成的可能性几乎微乎其微。

双庆笑道:“二哥,莫不是高兴傻了?”

“鬼才高兴呢?”李逵心中暗骂了一句。表面上看,这是范纯仁提拔后辈的拳拳之心,可提拔也要分时候啊!如今改革派和保守派在庙堂上剑拔弩张,谁敢跳出来出风头?就不怕秋后算账?

他只想稳稳当当的通过解试,然后去汴梁参加省试、殿试,最后弄个功名回家。没人注意他,也没人在意他。让他安安稳稳的琢磨自己的小产业,说不定哪天就让大宋惊出一身冷汗。但在此之前,他可没有被朝廷大佬盯上的念头。

当初,遇上章惇,完全是意外。他当时是去救人,哪里知道从屋顶上跳下来的时候,整个沂州的官员都看到了他?

如今他想要低调,却发现范纯仁根本就不给他低调的希望。用脚丫子想,堂堂副相,要不是琢磨一些阴谋诡计,会大费周折的将一个解试士子的策论文章送去汴梁。还正儿封周章给皇帝。这不是把他架在火上烤吗?

这压根就不是帮他,而是害他。

变法派和保守派斗得死去活来,自己突然一下子被仍在中间,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想到这里,李逵觉得自己必须自救。范纯仁是个老好人不错,但老好人发起狠来,连自己的命都不顾惜,难道会在意他的小命?

来到州衙。

通判严明正好出衙门办事,看到李逵的那一刻,明显的愣了一下,随即不太习惯的笑着对李逵勉励道:“人杰,本官一直以为你有大放异彩的机会,但没想到这一天来的如此之快。年轻人,简直不可限量,自当砥砺前行,莫辜负我等的厚望。”

李逵笑着打哈哈:“严大人说笑了,小子不过是个乡野村夫而已,哪里有什么远大前程?”

可心里头却腻味不已。就六品的推官也想来自己面前攀人情,还想着要李逵记住他的提携之恩,做梦去吧!他连副相范纯仁的都不想搭理。之前他还鄙夷范双庆看不起通判严明,如今论上他,就完全不一样了。他觉得严明笑起来是个奸臣模样,压根就不像是好人。

一通不着边际的夸奖和勉励之后,李逵终于见到了范纯仁。

此时此刻,李逵对范纯仁的心情很复杂。他觉得自己应该恨他,可同时又希望范纯仁仅仅是好心。大宋好人不多,真要是连范纯仁这等忠厚之人都变坏了,这天下还有一点让他感觉到温暖的地方吗?

范纯仁迟疑中,缓缓从书案上将一份拆开的信笺递到了李逵的面前,开口道:“人杰,这是子由写给老夫的信,不过……你应该也看一看。”

师叔祖苏辙字子由,李逵是早就知道的,双手恭恭敬敬的接过来。

可当他忐忑的拿起了信,心里却越来越没底。

他没想到自己在解试胡乱写的文章,竟然被拿到朝会上研究了。这就像是个笑话一样荒诞,难道满朝文武都看不出这策论有问题吗?

可惜,李逵的策论对于大宋的文官来说,完全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合作,互助,共同致富。

大从三皇五帝之后,就没有出过这等念头,但是立意又高端的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