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想当国师吗?

和尚很配合,他们没有什么武力,根本就无法反抗。倒是卫兵折腾了一阵。但是鲁达一个人就镇压了这俩个不听话的家伙。

可运气不好,两个卫兵都不会汉话。

一口浓郁的羌语,让李逵听地直皱眉。不耐烦之际,对鲁达道:“都杀了,免得让他们回去报信。”

当他面对两个和尚的时候,对方惊恐莫名地盯着不远处鲁达刀起刀落,然后又是刀起刀落。吓得猛然哆嗦起来,争先恐后道:“大王,我会宋国官话!”

“大王,我的官话更好。”

一口西夏的土味汉话,还敢说自己官话好?好在李逵不嫌弃,对两人道:“你们知道往哪里走才能走出沙漠吧?”

俩和尚急忙点头。

他们怕一言不合,李逵再动杀心。

这倒不是李逵残忍,而是语言不通,留着也不能成为向导。还要浪费水,浪费精力去看管,岂不是麻烦。再说了,西夏军人的手上,哪个没有宋人的血?自从李元昊之后,宋国和西夏已经成了血仇,双方毫无顾忌的大战,数百万人的死亡,这份仇恨落在每一个普通的西夏和大宋人身上,都难以化解。

李逵眯着眼,看向两个乖地有点过分的和尚,道:“我要知道国师他会怎么离开沙兒海,他会走那条路。同时,我还要知道如何走出沙兒海的路线,绘制成舆图。你们要将知道的所有一字一句的说下来,要是能够画出舆图,我会留下你们的性命。等到走出沙兒海,就会放走你们。”

“我先说!”

“我先说!”

不得不说,寺院是个很培养人的地方。在文盲率高的惊人的西夏,在寺院里,目不识丁的和尚几乎很少见。

这个原因很多,比如说和尚太闲了,和尚需要会念经,会看经书等等。

不用劳作,不用为生活奔波,更让和尚们拥有大量的时间用来学习。识字,认字,仅仅是基础。李逵知道,很多大宋的寺庙之中的和尚不少都会一门外语——梵语。

和尚们会汉字,会汉话,同时能听说读写,也不会他让人惊讶。

李逵不得不说,他抓和尚的手段太高明了。毕竟按鲁达的心思,向导最好是跑在队伍最前面的人,而国师穿过沙漠的队伍之中,跑在最前面的是卫兵。

可问题来了,护国寺的卫兵大部分都是部落人,李逵很怀疑他们会说汉话。而李逵自己只能说两句最简单的党项话,还是现学现卖,在宥州城的觉明寺中学来的呢。而党项人说的是羌语,这真不能当成方言来听,从发音到吟唱,都已经跑到了外语的范畴。更要命的是,羌人没有文字。

这也是李元昊在建立西夏之后,就命令野利仁荣效仿汉子创造党项文字。

但党项文字,呵呵。

和辽国的文字一样,大部分时候都当成了摆设。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因为不管党项人为主的西夏,还是契丹人为主的辽国。技术和文化都掌握在这两个国家内的汉人手中。汉人……肯定不会去学那种臃肿的,丑陋的,堆砌起来的古怪文字。最后,妥协的肯定是被汉人当成文盲的统治者。

没办法,谁让他们国家都建立了,连文字都没有呢?

没有文字,就没有历史;没有文字就谈不上技术的传承;没有文字,连自己的祖宗是谁都不知道。

就像是西夏的开国皇帝李元昊,党项部落之前也被称为拓跋部落,李元昊就固执的认为自己是鲜卑族,因为鲜卑族的皇族,就姓拓跋,北魏之后这是一个很高贵的姓氏。可问题是,党项羌发源于青海湖周边的青塘古城。而鲜卑族呢?来自于蒙古。这两个地方,差三五千里地呢?

这就是没文化的结果,连祖宗都认错了。

当然,乱认祖宗也不是羌人的专利,汉人也这么做。

只是操作起来更高端,有个体面的叫法——修族谱。

比如说李世民认老子李冉为祖宗,后来的朱元璋认朱熹为祖宗。这是操作的手法不一样而已。

李元昊觉得,拓跋这个姓氏很牛逼,老子要认祖归宗。

汉人呢?李世民也好,朱元璋也罢,都发现族谱里没有一个牛逼的祖宗,不行,得拉几个牛逼的祖宗充门面。其实都没有大区别。

再说李逵,和尚有两个,一起说肯定是不行的,容易串供。

李逵让鲁达将其中一个和尚带走,留下一个,让他说出路线,并画下了舆图。

等会儿,换一个继续。

然后两份图纸合起来,如果偏差不大,那么就应该都说了真话。

可惜,第一次合起来的图纸牛头不对马嘴,李逵扔下图纸,白瞎了他还郑重其事地用笔画了下来。阴恻恻道:“我可以再给你们一次机会,但是……欺骗我的代价,必须要惩罚。”

说完,两个和尚都被砍下了一根手指,疼的他们在地上打滚。

李逵沉着脸道:“第二次要是还错了,你们之中任何一个人骗我,就砍手。第三次,就脑袋落地。

很好用的办法。

可惜,让李逵傻眼的是,第二次,两人说的还是对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