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8章 输定的战争

死二十万大军,还没有打赢的希望,章惇肯定不甘心。于是问:“大宋还有谁能担当此任?”

“李逵!”章楶想也没想,理所当然的说到一个人。他回忆道:“李逵进攻天马行空,从来没有章法,却屡屡建功;但防守四平八稳,非常谨慎。他要是去统帅大军,兴许只要死十万人。”

这是看不起人呐?

章惇可不这么想,要是李逵死十万人马就能和辽国战平,要是再多死十万人呢?岂不是能胜了?章惇所求不多,只要燕云十六州就行。

而且章楶还是个毒舌,他对人好起来,真的是没说的,比亲兄弟还亲。可是对亲戚,不仅一点面子都不给,反而句句诛心。临走的时候,还提了提章惇小时候的外号:“大目啊,宋辽之战,关系国运,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

章惇,章大目,就是眼珠子大,却无光。

章惇不信邪,招来李逵再问。

当然直接问肯定是不行的,他还得试探李逵的态度。李逵真要是跟着保守派走,即便有能力,章惇也不会用。这也是为什么有了之前问李逵志向的话,可李逵呢?

一通胡说八道,根本就是答非所问。

章惇做大佬也不是头一次,投靠的人多了去了,形形色色的都见过,滑不溜秋的也不少。李逵两头都不想下注的想法,立刻被他看透了。

这才有了后来询问他攻打辽国的策略。

只不过,李逵这厮也长了一张毒舌,比章楶一点也不差。让章惇准备三十万副棺材,直接把章惇说的没了脾气。反倒是李逵开始审视自己的能力,听章惇告诉他,章楶说只要死十万人马,就能和辽国大战不输大宋的国威。也就是说,五五开。大宋死十万,辽国也不见得就能死八万。

章楶可以这么说,反正没影子的事,他怎么说都可以。

但李逵可不敢这么想。他的能力自己很清楚,骑兵指挥三万人,对手不强的话,能胜。这是在西夏就印证过的结果,不用解释。但当时西夏的情况是支持梁家的兵马,士气低落,且在边境输了一场大战。这样的情况下取的胜利,和打顺风仗有什么区别。根本就无法判断李逵的真正实力。

真正硬碰硬的一战反而是李逵在兰州城外的骑兵对战。三千对一万五,大宋骑兵武装到牙齿的骑兵,对付青塘几乎没有任何防护的轻骑。用碾压的结果,取的了胜利。这场战斗,只能说李逵在战术上的素养已经达到了一流武将的程度。

但这种才能,对指挥几十万人马一点用都没有。

但让李逵去指挥几十万人,他扪心自问,自己根本就没有这个能力。

军队数量多了,不仅仅战术要改变,战略上的关注点也将发生变法。宋辽边境,延绵一千多里,牵扯到两千万人口,一百多个城池。这样的战争,根本就不是冲杀能够解决的。需要在后方,不断的调动资源,筹备谋划,给出诱饵,互相试探,最后还是决战。尤其是大战筹备,试探,僵持,几十万人马的大战,不是打一两天,也不是一两个月就能结束的。

一年,两年都有可能。漫长的作战试探期内,任何失误都可能被放大,最后成为溃败大堤的蚁穴,变成一场人间惨剧。神宗事情的永乐城大败,就是这样的一种情况。宋军一开始接连胜利,西夏节节败退,可就是被西夏抓住了一次战机,持续了将近一年的大战,最终却以超过二十万的伤亡结束。此战之后,神宗皇帝闻战色变,甚至不久之后,病故,多半也和此战的惨败有关。

而且最终决战还可能是骑兵占据主导。

骑兵作战,李逵懂得真心不是太多。

尤其是大规模的作战,看的还是主将的勇气。可是真要是十万人,二十万人的大战,主将的勇气其实也不起作用。李逵充其量就是能够指挥三万以下的骑兵大战,而且胜率能保持在六七成。之所以没有破金身,他归结于运气。

可几十万人的大战,运气还有用吗?

有,作用不大。

尤其是宋军还有个致命的问题,一对一,宋军仗着装备好,还真敢说天下无敌。至少最一流的禁军是这样。

五百人一下的交战,宋军胜率甚至能够达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