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殖拓论

甚至在权贵集团的内部,职位都已经不够分了。

开元年间宰相张说的儿子张泊,也是上皇李隆基的驸马,都无法得授大官。

最后张泊投降了安禄山,和达奚珣陈希烈一样做了伪燕的宰相。

只是张泊也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在香积寺之战就病死了,才没有被押送到大理寺审判。

上层内卷,中层无望,底层饿死。

江伦继续在策论中指出,如此沉重的人口压力,开元年间的几次开疆失利,其实已经给安禄山叛乱埋下种子。

李泌点点头,这个江伦果然是大才啊!

在上皇执政的末期,讨伐南诏的两次大败,葬送了大唐十几万的精锐士兵。

南诏崛起,强敌吐蕃咄咄逼人,北方也遭遇战败,就连安禄山都差点因为这场战败而被砍头。

帝国扩张的脚步已经慢了下来,新获得的土地也无法获得收益,如果是其他的王朝,此时早就已经百姓揭竿而起了。

但是大唐却没有等到农民起义,而是遇到了安禄山叛乱。

江伦认为安禄山叛乱,并不是北方异族对大唐的入侵,而是大唐集团内部的一次权力内斗。

安禄山是得到北方士族百姓支持的,甚至在安禄山定都洛阳的时候,河南不少士族都舍尽了家业支持安禄山。

安禄山叛乱,这是大唐王朝内部的一次争权夺利,而残酷的地方就在于,在人口增长到极限的大唐,也需要这么一次大战来“消耗”多余的人口。

李泌只觉得遍体生寒,但是又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为什么王朝初期总能够政治清明,国家富强。

太宗时期的军队数量远远不如开元天宝年间,但是战斗力却要远远超过现在的唐军。

这一切都是人口!

没有足够的粮食,百姓活不下去,那就会起来造反。

世道平定了,人口也少了,百姓继续繁衍。

等到人口再次超过土地负担的极限,百姓再次活不下去。

看完了这些,李泌只觉得彻骨的绝望。

如果治乱就是必然的循环,那么自己的努力又有什么意义呢?

可是文章还有一段,李泌连忙继续看下去。

李泌心中充满了期待,既然这个江伦能够看出历史迷雾中的历史规律,他是不是有解决的办法?

果然后面就是江伦所写的解决办法。

第一个是增加生产力,简单的说就是增加土地能够生产的物品价值。

这个生产力,不仅仅是土地耕种粮食,还包括了土地上工坊能够产出的商品。

这个解决办法也很简单,在土地总量不能增加的情况,增加土地的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