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6章:撤卫改藩(上)

这个结果是杨怀仁早预料到了的,赵献球的百万贯家产大部分交了公,赵煦不会在乎那十几二十万两的。

恩归于上的道理,是能在大宋官场上混下去的最基本的政治觉悟,所以杨怀仁对将士们说的话,自然是要感谢圣上隆恩。

将士们心中有数,也不用多说什么废话。

龙武卫和虎贲卫虽然被杨怀仁带了几年了,可杨怀仁也不会觉得这就是他的兵卒,有些事是一定要分清楚的,也绝对开不得玩笑。

所以江南的匪剿灭的差不多,杨怀仁也打算把禁军交还给官家。

赵煦对龙武卫和虎贲卫总是心怀芥蒂,虽然只是心理作用,但他还是决定不打算让龙武卫和虎贲卫回到京师了。

和枢密院商议之后,决定对龙武卫和虎贲卫撤卫改藩,虎贲卫并无为军改称江安军,驻扎巢湖护卫长江航运,由杨世虎担任指挥使。

而龙武卫改编武德军驻扎常州武进,杨怀仁为指挥使,总理江南航运,包括内河航运和海运。

这道旨意就是去了杨怀仁原来指挥龙武卫和虎贲卫的军权了。杨怀仁其实早就希望这样,当初赵煦把龙武卫和虎贲卫交给他,那也是临时的。

如今事情过去了,让杨怀仁控制两卫禁军就不合适了。撤卫改藩之后,军队还是那些军队,但权限就没那么大了。

杨怀仁还是指挥使,但军队调动,却要受兵部限制,不过圣旨里并没有收回杨怀仁钦差的差事,还多给了他一个江南军节度使的名头。

所以道理上讲,杨怀仁暂时依然可以随意调动江安军和武德军。

对于扬州厢军,杨怀仁可以做的也不多,虽然作为钦差是有这个权力的,但他涉足厢军事务过多,也容易引起别人的猜忌。

所以他只能暂时留下二百禁军管理厢军,主持将军日常事务和训练事宜,在兵部派来新的指挥使和其他佐将之前,尽量把扬州厢军变的好一点。

基层军官选拔出来三四十个,远远没有达到杨怀仁起初预想的一百人的要求,但事实是厢军里真没有那么多可用之才,拔苗助长也只能是反效果。

总是就是训练起来看看,到时候如果发现李朝仁他们,或者还有其他的人有能力加入禁军的,就直接弄过来,这点权力他还是有的。

杨怀仁以前也很不喜欢给朝廷上奏折,可如今不同往日,他作为钦差,不敢说一言一行都要向朝廷和官家那边交代清楚,起码一些公务方面的事情,还是要交代的。

越是出门在外,这一点越是不能马虎,尽管麻烦了些,但这便是向赵煦和朝堂上一帮大佬们表明自己了。

那意思便是我来江南是真做了实事的,虽然这个钦差有点挂名之嫌,可也没辱没了钦差的名头。

朝廷这边天天收到杨怀仁的奏报,也是非常满意,杨怀仁如今的地位,其实不怕他骄纵,而是怕他太安静了,人一安静下来容易胡琢磨,万一琢磨出点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来,那就麻烦了。

赵煦能把两卫禁军交给杨怀仁,一方面是信任,可相反的一面又是试探。

自古以来皇帝对掌握军权的将领或者其他什么人,向来是不怎么信任的,带兵的将领出门在外,家眷是一定要留在京城里的,这都是自古以来的惯例。

但杨怀仁这次打着给安国公主瞧病的由头,带了家人也来了江南,要不是他的家业和财产还留在京城郊外杨家庄子里,恐怕早惹出不少非议来了。

在古代,地位高了不见的都是好事,而更像是一把双刃剑,有权,也就意味着你要承担更大的风险,所有的皇帝都是多疑的。

赵煦发回来的信件则对杨怀仁大家赞赏,痛斥赵献球这个国之蛀虫。

这就是认可了杨怀仁的做法了,剩下一些话则是唠了些家常,赵煦也特别关心安国公主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