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页

宁渝根据后世的记忆,知道如今制盐的法子其实就两条,一种是海盐,一种是井盐。海盐是制成很大面积的盐田,放进海水,靠日照蒸发水分,水分晒干后收集起来就是盐。而海水成分复杂,这种制盐方法成本较低,可是质量不好。而井盐要经过卤水处理,所以都是最为精细的盐,价格也更高一些,不过这样一来,只能通过盐锅来烧制。

宁忠源道:“忠景,这所需的一切相应物资,你负责去准备,至于人手,既然忠海那边有靠谱的师傅,可以先用着,然后让把我们宁家其他的子弟安插一部分过去,另外一部分可以从家族里的其他奴婢来挑选。记住,要选那等质朴可靠的人。”

宁忠源之所以加上这句,也是因为财帛动人心,这井盐若是开起来了,几乎等同于宁家多了一个聚宝盆。

宁忠海继续道:“等井盐制成了,咱家的井盐肯定走不了官面,只能走私盐的路子。”其他人也都深以为然。

自从中国实现盐铁专卖制度以来,这两宗货物便是利润最大也是风险最大的买卖,可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有盐业专卖就必然有私盐,纵使再怎么打击私盐,在几十倍的利润驱使下,也难以将私盐彻底的消灭干净。

如今以两淮盐课为例,盐课清单包括奏销正课共二十五项、考核正课共九项、不入奏考正课四项、不入奏考杂项三十项、不入奏考杂费二十五项,也就是说盐从盐场出来,还不算利润,就需要加上这些盐课的费用,以致于两淮到汉口的盐为例,一引盐的正课是一两一钱七分零,此外还要养活庞大的盐政人员支出,因此到了后世的道光年间,一引盐的各种杂课后已达十二两。

而此时大清朝的人口至少在一亿以上,因为在四十年后的乾隆二十五年,人口根据统计就已经达到了两亿之多。而盐作为生活必需品,这么多的人口对盐的需求量也是一个天文数字。当然,人口在增加,盐的生产力也在上升,在乾隆年间沿海已将煎盐改为晒盐,因此成本大大减少,而产量大大增加,不过为了盐业专卖,清王朝控制了盐的运销,人为地造成了盐的供求失衡,反而导致价格上升。

宁忠海继续说道:“如今湖广行省根本就不产盐,所需的盐都是从川东夔州府云安县等地过来的,可这部分盐仅能供给鹤峰、长乐、恩施、宣恩、来凤、咸丰、利川等七州县,湖光行省其余州县,所行皆为私盐。”

“这私盐之利,可远远超过我等所料,蜀中私盐船只偷行下楚者,不可胜计。若是我宁家掌握了这云梦盐矿,这楚地恐怕尽归我宁家所有。”说到最后,这个刀口舔血的汉子,都情不自禁的留下了眼泪。

在场的宁家人的眼睛里发着红光,对这一美好未来展开了有生以来最大胆的畅想。

宁忠景激动的拍了拍宁渝的肩膀,道:“这一番若非渝儿,我宁家恐怕这辈子都不敢想这样的伟业!”

宁渝此时反而冷静了下来,道:“诸位叔叔,这井盐虽好,可终究不是我宁家一家能独吞的大利!我们需要把郑家程家,还有所有跟我宁家有关系的戚族都拉进来,否则我宁家如小儿抱金行于闹市,恐有覆灭之灾!”

这番话倒让宁忠源为之刮目相看,毕竟有多少人在大利面前被蒙蔽了双眼,最终反而害了性命,如今宁渝却能忍住这个诱惑,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所图甚远。

宁忠海终归是私盐贩子出身,眼光不如其兄长远大,犹豫道:“可这部分利益若是跟人共享,我宁家所剩就不多了。”

宁忠源冷哼一声,道:“糊涂,这私盐之利,岂是我宁家能独吞?休说是与我等相关的戚族,就连这湖广行省大大小小的官员兵将,我们也要预留一份利!只有这样,才能保我宁家安危,更何况即使是这般分了下去,我宁家也能得最大的一份利!若再不知足,就跟渝儿说的一样了!”

这番话由宁忠源嘴里说出来自然不一样,众人一下子就冷静了下来,在静静思索后身上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再瞧瞧云淡风轻的宁渝,不由得起了惭愧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