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页

鄂尔泰站直了身子,拱手为礼,肃穆道:“我鄂尔泰来到云南以来,做的最对的一件事,就是亲自上门拜访杨大人!”

“若非杨大人这一席话,我还不知从何处下手,此番改土归流之举,必须将在鄂尔泰的手里得到解决!”

杨名时抚须微笑,低声道:“此事万分艰难,老夫只有建言之能,重任却是在毅庵的身上了,却是老夫有些不地道,这些是老夫在西南三年的心血之作,还请毅庵不要推辞。”

说着话的功夫,杨名时却是让人送上来几本册子,只见册子墨透纸背,却正是他这三年的所见所闻,以及所思所想,汇聚成了这几册文字。

鄂尔泰接过这几本册子,心里却是愈发沉重,却不由得长长叹了一口气。

第三百九十四章 军校始定

自从那日二人在总督衙门一番深谈后,杨名时再也没有了心里的压力,痛痛快快地带着一家老小,往京城的方向去了,他们这一路上为了防备复汉军,还特意乔装打扮了一番,看上去颇为普通。

至于鄂尔泰本人,则是把自己关在了书房里,捧着杨名时的册子足足看了好几天,心里也是越发地沉重起来,因为他终于发现为何杨名时迟迟没有报上去。

实在是因为这件事太大,也太险了,少有不慎便是一场大乱!

要明白这一点,就需要明白土司制度强大的生命力和顽强的战斗力,这种制度也不是一蹴而成,而是拥有着超过上千年的渊源历史。

土司制度,本身是源自于唐宋时期在鄂西等地推行和完备的羁縻政策,各地羁縻州与朝廷之前的关系并不紧密,一旦朝廷衰弱,各羁縻州便自行其事,摆脱朝廷的控制,“宋室既微,诸司擅治其土,遍设官吏……威福自恣。”

随着羁縻政策本身的发展,到了宋、元交替时期,各羁縻州的实力大大上升,叛服无常,因此当时的元廷为了笼络这些地方实力豪强,开始广设土司,以绥抚代替围剿,该制度一直延续到了明朝,光是恩施一地就设置了三十一个土司。

土司本质上是地方豪强,在参杂了各族之后,更加显得复杂,但是土司制度相对于过去的羁縻州又更为进步一些,因为土司制度在承袭、纳贡、征调等政策方面,都有更严格的控制,因此这种制度在当时其实没有太多的问题。

然而到了如今,土司家族势力显得越发强大,特别是随着复汉军起事之后,便隐隐有了不稳的迹象,甚至对朝廷的号令都开始置若罔闻,这是杨名时及鄂尔泰等总督所不能接受的,因此改土归流一事也就提上了案头。

“启禀皇上,奴才不胜惶恐,忝居滇黔二省督宪之职……土司之乱,当以用兵为前锋治其标,以根本改制治其本,改土为流方能釜底抽薪……奴才感恩圣德,万望皇上龙体康健。”

鄂尔泰将自己的一番心思,尽数写在了给雍正呈递的第一封奏折上面,与谢恩折一道,送去了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