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1页

“陛下,这不是鼓励大家伙党争吗?天下没这个道理吧?”次辅李绂终于忍不住了,他决定要告诉宁渝这么做有多么严重,这当皇帝的,怎么能让臣子们主动去党争呢?

宁渝听到这里,似乎对李绂的回答有些失望,有些遗憾地咂摸了下舌头,“这可不行啊,你们就算是要党争,这水平也要尽快提升上来才行,眼下光靠这点本事,可达不到朕的要求。”

什么?党争水平不行?这使得众人目目相觑,这话似乎不应该由皇帝说出来,虽然大家伙当官也才没几年,这水平确实还不算很高,可是哪有皇帝主动要求臣子提高斗争水平的,这不是给自己找刺激吗?

众人不明白,可是首辅崔万采心里门清,眼下这位年轻的皇帝心里可是有着大图谋,只是眼下谁也没有猜透罢了。

宁渝好整以暇地解释道:“过去的时候,咱们虽然改革了科举,改变了提拔人才的选拔内容,可是这毕竟只是其中的一方面,咱们要改,还有另外一个方面要改,那就是责任内阁制!”

“什么是责任内阁制度?”首辅崔万采好奇地问道。

宁渝笑了笑,“过去的时候,你们当官的都是没有责任的,这天下治好了治坏了都跟你们关系不大,治好了是因为圣天子在朝,治坏了那是昏君无道,就你们是最清白的,哪怕天下出了漏子,你们还能继续当官!”

“可是朕以为,内阁既然负责处理国中政事,那么也需要进行负责才行,绝不能轻轻松松地甩锅了事!”

这话说得众人面面相觑,似乎听起来有点明思宗的味道了……大家心里顿时就有些不忿了,咱们都是给你老朱家……不对,给你老宁家打工的,这天下治坏了怎么可能追究我们呢?我们都是大大的忠臣啊!

现在倒好,皇帝要找咱们忠臣的麻烦,这可不是一个当皇帝应该干的事情!

第五百四十四章 竞争上岗

在中西文化当中,内阁制度都不是什么新鲜玩意,不过尽管都叫内阁制度,可是中西方的内阁制度却基本是两种东西,它们之间的差异之大,绝非一个词语能够涵盖。

众所周知,华夏的内阁制度是源自于大明,其出现本身也是因为一个非常有名的历史事件之后——即胡惟庸案,这一案件的特殊性自然无需多言,总之朱元璋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宰相制度,改变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界限。

当皇权过于庞大的时候,帝国繁重的政务都会堆积到皇帝一个人身上,即便是长时间007工作的朱元璋皇帝,也会感觉到辛苦劳累,而到了他的子孙后代的时候,由于没有老朱这么奇葩的能力,于是果断分权给了官员,也就导致了内阁制度的出现。

也就是说,华夏的内阁制度是源于皇权的过于集中,而导致不得不出现的分权现象,因此明朝皇帝内心并不想给那些为自己干活的大臣们以太高的官位,也就导致初期的内阁大学士们,几乎都是以顾问的身份参与到政事当中,官品则只有小小的正五品。

与此同时,由于皇帝对大臣们都不放心,因此明朝的阁臣们只有建议权,也就是票拟的权力,没有决策权,也就是没有披红的权力,因此早期都是阁臣票拟,由皇帝本人来披红,从而保证皇帝拥有最大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