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页

说起来,如今的华夏虽然在宁渝的指导下,进行了有条不紊地工业发展计划,可是想要平稳地渡过这一艰难时期,付出的牺牲也不能少——可是如果能够把这个发展的阵痛转移出去,那自然能够更加平稳地渡过工业化。

而在这一转移阵痛的过程中,除了对外进行战争之外,通过对西方贸易获取到的资金,也能够缓解百姓的处境,这也是宁渝为什么要坚持发展对西方贸易的原因。

除了资金之外,宁渝还很庆幸一点,那就是自己在金融产业上的布局还算非常早,像银行、证券交易所都已经成立,股票市场也开始进行正规化的运作,像银监会和证券监督会这样的监管机构也已经成立,因此腾飞的基础已经完全具备了。

宁渝心中已经完全想好了,等到来自西方贸易的利益源源不断流入华夏时,他将会在原来的工业发展10计划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像城市建设、贸易商港建设、道路桥梁建设,还有对各地矿产资源进一步勘探等等计划……

只要有了钱,这大款自然是怎么当怎么得劲了……

第五百四十七章 帝国的朋友

巴达维亚,作为一座具备数百年发展历史的城市,这里几乎见证了南洋土著人民同西方侵略者的风风雨雨,甚至可以说光是从它的名字上的变化,就能体现出这种风云变幻。

在最早的时候,巴达维亚还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做巽他格拉巴,其中含义便是指‘椰林密布之地’,长期以来都是输出胡椒和香料的著名海港,受到当时贸易者们的青睐,当然也使得它落入到了葡萄牙人的手里。

后来到了十六世纪的时候,穆斯林首领领导印尼人民打败了葡萄牙殖民者的舰队,收复了巽达加拉巴,把这里改名为雅加尔达,意思为‘光荣的堡垒’,而当时的华人称它为‘椰城’。

等到七十年之后,荷兰东印度公司再一次占领了印度尼西亚,并且将雅加尔达再次改名为‘巴达维亚’,从此巴达维亚便成为了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总部所在,贸易遍及亚、欧、非三大陆,还长期在此举办交易会。

当然,在巴达维亚同样不缺乏汉人,他们大部分都是从中原逃过去的百姓,在巴达维亚成功生存了下来,并且受到了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重视,成为了打压当地印尼土著的一大筹码,像不少的华人都被荷兰人任命为甲必丹。

所谓的甲必丹,便是指葡萄牙及荷兰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殖民地所推行的侨领制度,原本意思是指首领,即利用在印尼上经商、谋生或定居的华侨领袖,让他们帮助殖民地政府处理当地的民政事物,重点就是控制当地酋邦势力。

像刘如龙便是在巴达维亚生存了几十年的甲必丹,他出身于巴达维亚华侨大族刘家,擅长说一口荷兰语,再加上家族在南洋经营的层层关系,使得他年纪轻轻就受到了荷兰人的看重,成为了巴达维亚有数的华侨首领。

靠着荷兰人的撑腰,整个刘家势头都在蒸蒸日上,他们靠着甲必丹的特权,四处欺行霸市,除了不敢惹西洋人之外,对于巴达维亚的酋邦和华人都十分苛刻,以至于巴城的华人都对刘家恨之入骨,可是刘家却丝毫都不在意。

用刘如龙的话来讲,只要能够保持他们刘家的富贵,当荷兰人的狗又如何?

可是随着宁楚的崛起,南洋的局势也在发生着飞速的变化,汉人的势力逐渐深入到了南洋,大量挂着宁楚旗帜的商船也在南洋穿梭,其中所出现的利益上的冲突也不少,因此原本在整个南洋生存的汉人们,都开始思考起一个关键的问题,自己到底还是不是华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