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5页

里面的内容其实也并不复杂,只是指出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那就是复汉军目前的军功田制度需要改良,即该报道认为,军功田制度能够在战时激发士兵们的作战勇气,可是在和平时期,并不足以体现出这一点,反倒会重蹈大明的覆辙,即卫所制度的彻底崩坏。

卫所制度本身是一种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建军制度,其主要的特点就是通过屯田的方式来低成本维护一支数量庞大的军队,用朱八八的话来说,就是“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然而这仅仅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当士兵还需要承担起生产任务的时候,其战斗力本身也就无法保证,而世袭的军户制度更让它变成一个牢笼,成为了一个有进不出的死水,自然也就会在承平日久的环境下崩溃。

从表面上来看,这种制度跟复汉军是完全不同的,复汉军是通过军功田的形式来获得一个士兵长达十年的服役期,一旦服役期满就可以进行退役,因此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军功田是直接分配给士兵的,如果士兵退役了,需要再进行补充,就需要新的田地。

所有人都知道,田地的数量不可能是永无止境的,而且偏远之地的田地也很难被士兵们所接受,或许在短时间还有足够的土地可以分配,那么时间长了呢?此外眼下的士兵也只有七十多万人,如果以后进一步扩军呢?

大楚不可能一直都保持着庞大的待分配军功田,也就没办法保持这种制度的持续性,因此在文章中,这个不知名的作者问了一句话,却是让所有人惊出一身冷汗。

“百年之后,何人可再执甲?”

第六百一十六章 你们,真是让朕太失望了

“百年之后,何人可再执甲?”

当这一篇报道出现在两京正三品以上官员桌案前的时候,几乎所有看到报道的大臣们,很快就察觉到了一些潜台词,即军队制度问题已经不再只是让枢密院关起门来商量,而是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很明显,在这件事情的背后,自然是皇帝在进行主导,或者说皇帝在向所有人征询意见,关于军制问题是否能够还有新的解药?

当这件事开始越闹越大的时候,作为风暴中心的枢密院,自然也少不得一番商议。其中除了吴玉章以外,如今整个枢密院的其他几位枢密副使也都已经赶到了京师。

“我大楚如今所行军制,本质上是陛下一手所创,一为军功田制度,尽收军士之心,二为讲武堂制度,使人才能够得以提拔,如今虽然已经扩充为军事大学,可是依然是这一套方案。”

率先说话的并不是枢密使宁忠义,而是之前一直在西南带兵的程铭,他这一次赶回到京师,除了因为眼下这件事,也是因为他的任期基本满了,将会由钱英代替他前往坐镇西南,而他则会在中枢继续任职。

当然,对于这件事情,程铭很显然十分赞同对复汉军进行改制,他继续滔滔不绝道:“于我中枢而言,枢密院职掌天下兵权之调度和将领之任免,而五军都督府则负责新兵之选拔、训练以及分配,其中基本上都有前朝的几分影子在里面。如今已经行有八年,眼下虽并无明显不妥之处,可是陛下只怕已经看到了隐忧。”

宁忠义点了点头,他拿起了桌案上的报纸,轻声道:“此文中所说的土地问题确实是一个核心难题,虽然我大楚如今拥有的耕地众多,可是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将来迟早有一天也会面临土地匮乏的局面,其次如今百姓们安居乐业,光是靠几十亩地,已经很难再吸引到更多的人参军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