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页

漠南卫众将皆赞朱棣是心系国家之重臣,不疑有他,也没有进攻顺天断朱棣后路。

这才给了朱棣扫荡河北的机会,朱允炆先后以耿炳文、李景隆为将讨伐,皆未能取胜,无奈,罢齐黄二人之官,信息传至前线,朱棣不得不罢兵回顺天。

你说清君侧,好,我把你要清的人给罢黜了,你还有什么借口?

在打,朱棣手下的兵一定兵变。

按理说,事到这一步,朱允炆你就别闹幺蛾子了行不?

谁知道朱允炆竟然又复用了齐黄二人,并称朱棣为谋逆反贼,革出宗谱,朱棣麾下兵将,皆为同犯!

好家伙,你一下把几万人都推上了悬崖边,那还不跟你玩命?

朱棣去找宁王朱权哭诉,“孤本为清佞臣而兴兵,万不敢做他念,皇帝年幼,偏信奸贼,以致孤被革出宗谱,从此,世间以再无朱棣此人了。”

朱权怜朱棣,要帮朱棣求情,朱棣复请朱权一同起兵,“佞臣在朝,皇帝以不信亲族,不如你我同往金陵,诛杀叛党。”

朱权大惊失色,拒之,被朱棣擒下,“兴兵失败,也是日后才死,今日汝若不从,当速死。”

朱权无奈,只好交出兵权和朵颜三卫的兵符,朱棣大喜,“他日,你我共坐江山。”

朱棣得了宁王八万劲旅,又有朵颜三卫的指挥权,加上河北拉的壮丁,大军一度也有近二十万,南北悬殊差距缩小许多。

朱棣在山东跟李景隆打了几仗,接连取胜,军心大振,朱允炆只好将李景隆罢职,拿回京师,以盛庸为将,盛庸至山东,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以兵力优势遏制朱棣兵峰,战争就此进入拉锯战。

战争一旦拖起来,那打得就是后勤补给了。

朱棣只有河北一地,哪里养得起二十万大军?没多久,军中就开始缺粮,朱棣没辙,只好铤而走险。

“朝廷主力皆在山东,京师空虚,孤领奇军,绕道南下,必一战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