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页

南京此时的盐价只有一斤二十文左右,可谓是相当之便宜,但甘肃地界的盐价高达六十五文,是京城近三倍,属实昂贵。

“辽东织造局于十日前成立,自边市贸易获取的第一批羊毛已经开始着手加工,工部收到奏本,请定价格。”

“江南织造局那边的布价定了多少。”

“匹布二十文,锦缎七钱、丝绸的话一两二钱。”

“复:内阁建议暂定三钱,视民众认可酌情涨跌。”

朱允炆就躲在偏殿的走廊里看着,不时满意点头,冲身旁的双喜说道,“依朕说,这样挺好,大家伙把精力放在处理国事上,就没时间结党营私了。”

双喜奉承着,“天下为公,皆因圣人临朝。”

朱允炆哈哈一笑,“朕可不敢当圣人这两个字,差得远咯。”

朱允炆这一乐,大殿里也听到了声响,寻声一看,顿时一阵鸡飞狗跳,“臣等叩见吾皇圣躬安。”

朱允炆便移步进了大殿,“都起来吧,朕在后宫待的闷了,出来走走。”

三阁爬起来,“不知陛下临朝,有何谕示。”

“谕示没有,倒是朕闲的没事,想到了文华殿一众翰林学政们。”朱允炆走到首位落座,俯瞰群臣,“自朕创办翰林学政制度以来,大家伙也跟着参知政事一年有余,可以外放了,所以打算考校一下众位,也好早日使地方能学习中枢这般,简化政令,便捷施政。不知道三位阁臣的意见如何。”

大殿里一百多号人都愣住了,翰林学子外放当官,本就是士子政治生涯的必由之路,但自打翰林学政这个职务的出现后,现在翰林院上下到没多少盼着外放的了。

大明科举,士子中进士,入翰林院先为编撰,出色的升任翰林学士,或外放县官。

朱允炆登基之后,自早年的詹事府和翰林院挑选了一批才华出众的随扈内阁,取了个名字叫翰林学政,大明士子的晋升路线就改变了,都盼着成为翰林学政,有朝一日能像解缙、杨士奇二人一般,挂上协办学士的头衔,那是一张踏足内阁、位极人臣的直通船票啊,有了通天梯,谁还愿意在地方慢慢熬资历。

不过既然皇帝金口以开,大家也没辙,只好领命应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