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页

“小了,格局小了。”

一直默默听着的朱允炆开口道:“今年的税银还没收上来,中央就有八千万两的储备银,加上等值超过五千万两的金子,只印一亿两的铜票,实在是太保守了。”

一亿两乍一听很多,但细算下来,均分到全大明百姓的脑袋上,一人也就均了一两多银子而已。

一千多文钱的铜票,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用多久、买多少东西?

见朱允炆有些不太满意这个数字,夏元吉也就老实坐下,他只是说了户部的打算,至于皇帝有什么其他的想法,那就不归他管了。

“今年税部有没有做过测算,今年的岁入大约能到多少。”

说这话的时候,朱允炆看向了郁新,后者最近憔悴了不少,加上知道自己明年要退二线的事,精神头要差了不少。

他最遗憾的,可能就是无法在致仕前,把头上的暂代两字拿下来。

“税部的测算,大约是一亿八百万两左右。”

五年计划截止年为建文十年,计划指标为一亿一千六百万两,而眼下不过建文八年,税部做出的测算已经逼近了这个数字,足可见当初制定计划的时候,朱允炆还是小瞧了大明官僚集团的智慧和能力。

“除了储备金银之外,这几年没有打过什么仗,各省的官仓也基本实满,粮食,也可以作为储备的一部分,给予银行印钞支持。”

只要中央储备粮足够多,在眼下这个年代就不会出现通货膨胀,毕竟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在十五世纪的大明,到底还是粮食和衣服两大块。

吃饱穿暖,就是盛世。

“既然支持力度足够,就加印吧。”

朱允炆颔首,下了指示:“第一批的一亿两不动,直接投放下去,而后加印两亿,一年内分批投入。”

三个亿的现钱扔下去,大明的国内市场可就热起来了。

“也不能光可着咱们国内的市场消化,通令各沿海转运使司,等银行开办之后,外国往来之商,必须与银行开办户头,换取我大明的官锭及铜票用于商业行为和居住、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