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5页

杨稷就想子承父业,最好把首辅也搞成父传子才好呢。

“就你话多,滚回房写你的课业去。”

挥手赶走杨稷,杨士奇把目光转回书案,看着那一摞摞的各省、部奏本,眉头又皱了起来。

这么一大堆工作可怎么做啊。

孔明先生的压力现在杨士奇算是深有体触,没有五年计划之前,内阁首辅天天哪有那么多的正事要处理,更多的奏本都是口水废话,批个阅字就能回复了,现在倒好,光说正事的本子都比建文六年以前要多上好几倍。

相比起来,只治理巴蜀一隅之地的武侯,应该还要省心些吧。

真可谓是心力交瘁。

第362章 建文十年

当时间迈着势不可挡的步伐坚定的走进建文十年,当转年关时那洪亮的钟声响起,整个大明君臣上下都迎来了最至关重要的一年。

“当今陛下御极十年,又适逢一五收官,从中枢到地方,都要拿出心意和贺礼来。”

别的不说,光地方上报祥瑞的奏本,通政司就收了将近一百道!

更别说什么万民伞、万民书之类的东西了,毕竟只要是需要老百姓签名的,那都是最廉价、最不值钱的。

有多少是真心实意自发组织的?

这玩意跟街访幸福度一个道理,回答的好送袋大米,回答的不好直接剪掉。

“地方粮长组织的,每户送十斤糙米。”

锦衣卫的一封信报,就让朱允炆突然觉得眼前的所谓万民伞失去了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