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4页

其他地方都无力承建独立的大学。

教材倒是不缺,主要缺教师。

内阁已经开始着手从翰林院选拔一批年轻的翰林郎来进行培训,好下派各省进行支教。

尽管这对于这些翰林郎来说有些残忍。

能进入翰林院的都是各省省考的头十名,然后参加国考通过的精英,是中央储备的梯队人才,眼下没办法,只能拿来充教资。

吏部给的政策就是干五年,等在地方带出一批合格的教师后就调回南京,优先安排岗位和每年吏察后优先考虑提拔。

山西有钱不假,但是教育力量那就更落后了,这年头的山西实在是出不来在学术这一领域顶级的大牛。

早些年是边塞忙着打仗,好容易稳定下来忙发展,有那功夫读书,还不如挖两锹煤呢。

“不搞教育不行啊,不仅要大力发展,还要扎下心,踏踏实实的办。”

朱允炆给黄福出了一个主意:“你看你们山西又不穷,朕在南京都听过这么一句话,叫做金山银山比不上一座煤山。

既然有钱就别护着,招商引资是把热钱引进来搞建设,招揽人才也是搞建设。眼下我大明各省出了不少的技工名匠,你们又是煤业大省,完全可以引进来培养一批技术人才,将来可以为你们在开井打井、增加效率等方面出力。

到时候朕给莫成说,让他把这个蒸汽机的理论也留下来,你们可以多造点,为下井的工人提供帮助,以免他们久在深井,这腿脚被积水泡坏了。”

“陛下圣训,为臣和山西的教育指明了道路,臣即刻贯彻。”

黄福应和着,末了腆着脸说道:“那等将来筹备起来,还望陛下能赐个名。”

“既然是以物理和工艺为主,就叫太原理工大学吧。”

第449章 告御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