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6页

而往往得到这一波国家主流阶级认可的人,几乎做皇帝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这也恰恰是杨士奇一眼看透,认定朱文奎会做储君的原因所在。

谁打击工会、农会,谁就可以收割这一波官商的忠诚。

如果朱允炆不打算安排朱文奎做储君,完全没必要派后者来江南搞所谓的调研工作。

深谙政治甚深的杨士奇还是选择了下注朱文奎,不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他的儿子杨稷。

他的投注是得到丰厚回报的。

朱文奎从江南回转北京之后,一纸明诏就发到了天下。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之长子文奎,为皇后所出,宗室首嗣,天资粹美,品格贵重,兹恪遵初诏,载稽典礼,俯顺舆情,谨告天地,宗庙,社稷,授以册宝,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繁四海之心。”

正位东宫,明诏天下!

而后,杨士奇的儿子杨稷,就调任南京出任南京知府!

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作为嫡长子的朱文奎,就这么像是踩着棉花般,晕晕乎乎的进了文华殿,坐在了内阁的上首,俯瞰百官朝堂。

这一天,是皇明四十五年七月初十!

第645章 支线——巡西北

入了秋的深宫有些萧瑟,主要可能还是因为这里少了灵魂。

朱允炆摆了圣驾,要离开北京去陕甘巡视黄河,顺道看看西北铁路的修建工作以及在河西走廊典阅西北战区以及三部漠庭的军容。

别管这些年朱允炆这位皇帝多么没有存在感,但没有了朱允炆的皇宫乃及整个朝廷和北京城,都在圣驾离开的那一刻,恍若失去了主心骨一般,尤其是刚刚正位的太子朱文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