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她是对自己很有信心的,毕竟再怎么说,她曾经也是个名校研究生,但随着对这个时代的高考的了解越多,陈知意心里慢慢变得有些不确定起来。

实在是这时候自主招生的变数,真的是太大了,比如去年有一个刘姓学生,除了国文之外的所有科目都不及格,但却偏偏因为这人在国文试卷上写了一篇文章,惊艳到了中文系的一位教授,当即这位教授就不拘一格降人才,拍板将人给录取了。

不得不说,这时候的阅卷方式,某些时候真是相当任性。

因为这些个特例,导致陈知意在拿到国文卷子的时候,几乎是下意识的就先去看了最后的作文题目。

看完后觉得还好,是这时候常见的题目──“语谓‘多难兴邦’,试申其说”。

多难兴邦,出自《左传召公四年》,意思是国家多灾多难,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人民奋发图强,振兴国家,实际上暗指的就是当下的国家现状。

这时候的学生,是真正的社会高精尖人才,招考不仅要考察他们的学识,还对这些考生的政治素养、实事敏感性等方面,有所考察。

陈知意之前做过一版试卷,那时的作文题目是“论青年救国之方针”。今天的题目所想考察的,其实大差不离。

如今这道关于国家的难题,不知道牵动着多少人的心,他们思索这些问题时,因为自身孱弱,而前路又不见光明,大多数时候都会感到茫然,对前路充满着不自信。

陈知意也思考过这一类问题,而和这时代的人不同的是,她心里是有一个明确的答案的。

且这个答案,还是经过历史验证过后的,最正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