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人都心知林如海有意将贾环收做女婿,再见贾环虽然小小年纪,但少年老成,处事稳重,均都不由得大奇,这么一个好苗子,林如海是从那个地方寻来的,怪不得贾环虽是庶出,但也让林如海心动了。

古人虽然重门第,婚姻大事更是讲究门当户对,但事实上,对这些世家大户而言更重视的是子孙之才,要不也不会有榜下捉婿这种事情出现了。

虽说贾环不过是庶子,年纪又小,但三岁看大,五岁看老,只要这孩子不长歪,将来必定前程远大。

与林如海相熟的郑老更是妒嫉的直言道:“这么好的娃儿,你怎么就不给旁人一个机会呢?”

他也有年龄相仿的孙女啊,而且还比环哥儿更小一岁,比林家女更适合呢。

林如海哈哈大笑,难掩笑声里的得意之情。

叫你们平时拿儿子、孙子来馋我,总算也有我让你们羡慕的一次了。

且不说林如海得意忘形,让大伙都有些手痒,看在林如海的份上,这些故旧大多出手大方,银钱上他们不见得能和薛家相比,但在底蕴可比薛家要来的高的多。如果薛家是拿银子来砸,那这些人家拿的便是自家的底气了。

光是古墨、孤本、字帖便收了好些,这一个年拜下来,贾环感觉自个的私房钱都涨了好几倍,别看这些东西不是银钱,要论价值,有好些都是千金难换的好东西啊。

收了如此重礼,贾环也有些不安,连忙问了一下林如海。

林如海笑道:“没什么,你就收下来吧。”

他有些咬牙切齿低声道:"等了这么多年,总算论到我回收了,算起来还是我吃亏了呢。"

咳咳,这年头的人重礼节,初次见面,少不得得给份见面礼,但林如海多年未育,平时走亲访友时只能孤身一人,这见面礼送的不少,收礼还是头一回,亲友们也是想着林如海送礼多年,难得收一次礼,是以给的礼略略重了些。

林如海略一解释,贾环顿时就明白了。

如此一算,的确还是林如海亏了,毕竟林如海的年纪要放在普通人家,怕是连祖父都做得了,人家祖孙三代一起上场,林如海就只有一个,的确是亏了啊。

且不说这事,会和林如海交往之人,不是林家老亲,便是苏州一带的名士,这年头能冠上名士之名的,大多是有几分真才实学之人,即使光听着林如海和他们闲聊,贾环都觉得自己收获甚多。

也是到了这时,贾环才察觉到林家人脉之广,他心下暗叹,要不是冀玉是个女娃娃又远在京城,有这些苏州老亲帮衬着,想来也不会落到在荣国府里孤孤单单的一个人死去。

此行除了认识不少苏州一带的大儒之外,更让贾环惊喜的是他此行竟然意外的得到了收集到了不少红薯品种。

要说高产,哪怕是土豆都及不上红薯,红薯比土豆更不挑地,也不似土豆那般耗地力,绝对是这时代的最佳粮食补充来源,可惜这红薯有一个缺点,至今仍然没法解决,这才一直无法推广出去。

红薯和玉米早在前朝时便就传入华夏了,在江南一带种植的农家并不少见,知道这玩意高产的人也不少,但红薯这玩意仅限于南方,始终不曾在北方推广,最大的问题便是在留种上。

红薯毕竟是热带、亚热带作物,华夏北方太过寒冷,红薯每每到了入冬之季便会被溧死,自然无法留种,年年都得从南部运送新种,时日一长,自然便没人种红薯了。

不过贾环是从后世来的,自然知道北方红薯留种之法,说起来,这法子早在乾隆晚年就被发现了,只不过现在还无人得知罢了。

北方红薯留种方法也很简单,就是挖个深达数米的地瓜井,细细挑选好预备留种的红薯,并将其储存在地瓜井中,再用土覆盖住地瓜井,待来年春暖花开时节再把红薯起出种植。

虽是如此,红薯毕竟是亚热带作物,在北方也顶多种上二季,但即使是二季,也足够养活不少人了。

推出地瓜井一事不急,薛远的事情也算是给他提了个醒,要是没有足够的铺程,冒然推出地瓜井,旁人信不信不说,说不定还会引人怀疑,横竖时日还长,慢慢再铺程也不迟。

贾环细心的将红薯收集起来,这年代的红薯虽然也算高产,但终究是没法子跟现代的品种相比,再则这口感也远远不如现代的品种,不妨在这段时间培育新种,改良一下口感,想想以前幼时常吃的香甜软绵的烤白薯,贾环就忍不住流口水。

正当贾环琢磨着要怎么培育新种的同时,在京城中,永正帝和皇后也在商量着是不是要把环哥儿召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