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客气的上下打量着薛蟠,“你该减肥了。”

人毕竟是个视觉动物,三观跟着五官走,放诸那一个朝代都是如此,所谓一胖毁所有,想当初薛蟠眼他在东北时还勉强算是个小帅哥,怎么回京之后便胖了这么多,怪不得甄女官瞧不上他了。

薛蟠捏了捏自个肉肉的腰身,顿时露出了苦瓜验,他养出这身肉多不容易啊,为什么非得要跟他的肉过不去呢?

第158章 大结局 (改标题)

且不说薛蟠艰难的追妻,咳,不!减肥之路,这些年来徒晰对政事也越发上手。

随着珍妮纺纱机的出现,大晋朝的纺织业迈入一个新的纪元,就如同欧洲的老路一般,珍妮纺织也逐渐开启一个新的纪元。

不只是利民的机械越来越多,土豆、地瓜的存在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粮食,水泥的发明使得公路提早出现,各种货物流通也越发方便,盐也再也不是什么奢侈品。

随着生活越来越好,随之而来的便是各种研究发明的大爆发,徒晰为鼓励发明,还特别设立了专利权,保障发明人的权利,也确保发明人可以从研发的产品中得利。

虽说这金额不大,只占售价的百分之一,但蚊子再小也是肉,况且这专利权一保五十年,细水长流之下,也是一笔不小的银钱。

徒晰甚至在六部之外增加了科研院与农研院。

科研院顾明思议便是负责科技技术上的发明与创新,里头除了科举入仕的人才之外,也有着普通的工匠,只要是有一定的研发能力者,都能进入科研院,科研院不重科举成绩,重视是其能力,虽说人数不多,但科研院可说顶起了大晋朝的大半江山。

至于农研院的话则是以研究农作物为主,第一负责人自然是徒晰,他还时不时的给新学生讲课,掌控研发方向,倒不是他不想放权给其他人,而是在这世上,没有人在这方面的知识水平能及得上他了。

比较特别的是农研院里的第二负责人不是旁人,正是黛玉,毕竟黛玉的绛珠之心堪比x光啊,在这世上可说是无法替代的。

这些年来虽然没有再研发出像早熟稻这般跨时代的作物,不过杂交水稻、海水稻之类的已经安排上了,只要等种性稳定,便可以小量推广,到时徒听便可自傲的说上一句,世上再无饥荒。

且不说在科研院与农研院的联手之下,人民日常生活越发便利,徒晰在朝堂上也提拔了不少新人,他最最得意之事便是在改革了科举制度,先是将数学加进了科举之中,就连防疫之法也加入了科举制度中。

这年头要传播知识,最快的方法便是加入科举之中,只要科举会考,便会有无数的仕子拼了命的去学,去研究。

当然,这些改变并非一蹴可几,可是多年来潜移默化的结果。所谓事缓则圆,为了在科举项目里增加数学这一项要求,徒晰足足花了六年的时间。

他先用了好几年的时间先是稳固了自己在朝堂上的地位,再清除了一批只会死读书的官员,并且将数学例入官员的年度绩察效目之一。

一开始只有户部分信员需要重数学,当然,这个要求没人取反对,户部本来就是计算报表旧门,里头上上下下的官员多少都得懂一点数学,其实有不少人甚至连鸡兔同笼这种数学问题都能计算。

对户部的官员而言,数学是基本的,但户部以外的官员吗……大部份的官员都不懂数学,为了推广数学,徒晰着实花了一番功夫,最重要的便是用数学评定分配部门的标准。

例如数学上佳者可进户部,次者可进工部……最后才是礼部,至于不懂数学者,不好意思,朝堂上没有他的位置,就继续等着授官吧。

虽说有些官员抗议,例如这礼部应该不需要数学吧,不过徒晰直接给他举了一例,礼部负责各种典章规范,总得计算出这些典章规范莫约需要花多少银子吧?省得花销太多,批了后又办不成。

再则,这礼部同时也负责金印、金册的制作,总不能连制作一枚金印、一本金册需要多少银子都算不出来吧。

京城里的官位本就38多僧少,徒听再这么一限制,要在京里做官便越发不容易了。京官做不成,大伙只好求外放,那知道就连外放的官员也得懂数学。

按徒晰总不能外放了,连税怎么收都不知道吧,这收税也是门技术活,什么样的地收什么的税,总合起来为多少……要是连最基本的加减乘除都不懂,怎么为官!?

要是事事都靠师爷,那他还不如放宽科举标准,直接给师爷授官了,就冲着这句话,外放的官员也得乖乖的学起数学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