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又纯粹到,只要你热爱,便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

怕什么真理无穷?

进一步有一步的欢喜。

当天回到酒店,四人都累的够呛,也不管时差不时差了,倒头就睡。

乔翼桥也不例外,再睁开眼已经是第二天的中午了。

四个人简单收拾了一下,就前往了位于鹿特丹市中心的Pathe影院。

开幕式将在这里举办。

出示邀请函和提前沟通留位置的邮件后,四人便进入了Pathe最大的影厅,这里足足能容纳几百号人。

主席简短介绍后,就进行了第一部作品的放映仪式。

开幕影片是来自于波兰导演的处女座,讲得是一个双向情感障碍的女孩学自行车的故事。

乔翼桥也是第一次对鹿特丹电影节的入围影片有了直观感受。

好……闷。

其实鹿特丹电影节的电影一直被诟病又怪又闷。

但这部是把这两个特质无限放大了。

整部电影充满了实验性的手法,其中甚至夹杂了一些在乔翼桥看来类似ppt的转场设计,但其实讲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

乔翼桥在不停感叹对方手法高级和创新的同时,也忍不住觉得整部电影沉闷无趣。

就像是一个包装精美的糖,但你细细咀嚼,发现里面全是工业糖精。

不免让人觉得有些失望。

不过这部片子也并没有被选进主竞赛单元。

组委会之所以选择它做开幕影片,也纯粹是为了纪念波兰独立电影诞生40周年。

开幕影片结束后,不少电影人也都带着疑惑的表情离席。

乔翼桥松了一口气。

来这的都是终极文艺爱好者,连他们也带着疑惑,那么也就是说自己也没那么特别了吧。

之后的几天里,乔翼桥又买了几张自己感兴趣的电影的放映票。

这些都是和他一样的,各个电影导演的处女作。

质量果然良莠不齐。

但大家都在搞一些很新的东西。

乔翼桥在不断学习这些很新的手法之后,也生出了一丝自己对电影的看法。

他喜欢,且仅喜欢,故事好的片子。

他虽然是一个新导演,却很老派的认为,电影不过是一种故事载体。

最终呀的还是故事本身,至于一切的手法,都是过眼云烟。

这是在他看到萨布里的片子之后感觉到的。

萨布里的电影不长,只有70多分钟,手法也极其粗糙,全程都用DV拍摄,甚至没有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