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隔天,乔翼桥休息好了,就回到了亦正校园。

因为《混乱校园》的票房不错,有不菲的收入,所以乔翼桥就命人把教学楼的二层也翻新了,三层则变成了办公室、会议室和多功能厅。

毕竟还是一个办公用的地方,还是要有些基本功能。

虽然乔翼桥在三层有一个自己的小办公室,但他大多数时间还是喜欢在宿舍办公,他在宿舍楼的房间就在顶层,自己一个人住,风景很好。

因为萨布里是目前帮里唯一的女生,所以萨布里的房间也在顶层,就在乔翼桥对面。

二人最近经常凑在一起,不为别的,就是在聊剧本。

令乔翼桥惊讶的是,萨布里其实在学生时期就一直在电影社,当时他们的老师以前在影视专门院校学习过,所以萨布里其实受过比较专业的训练。

这也非常能帮到忙。

乔翼桥先给了萨布里一周的时间让她去看那些资料,萨布里虽然中文还很不好,但感谢现在科技发达,全文翻译之后阅读起来也就没什么难度了。

乔翼桥知道自己要做的是“监狱”这个选题,但监狱里能讲的事实在太多了,他先是把最近五十年所有涉及监狱元素的国内电影都看了一遍这一步其实做的很快,因为他发现,国内尤其是最近二、三十年,有监狱题材的电影都非常少。

大部分还都是像《监狱风云》、《力王》、《火烧岛》这种来自香江的大片,至于内地的,仅有的几部也是像《女子监狱》和《女儿谷》这样的文艺作品。

所以乔翼桥很快就看完了,感觉这些片子的参考价值并不大。

前者是香江的监狱,而且是犯罪类型的大片,后者则是二十多年前的作品,监狱系统和现在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没有办法,乔翼桥只能开始看起资料。

这也是一个创作者的第一步海量的资料搜集。

他几乎看完了最近二十年国内监狱的新闻,对于监狱的变迁也是了然于胸,甚至一些犯人的自传、一些狱警的采访,乔翼桥都看了个遍,还把他们整理成文字,分门别类放在了不同的文档里。

也是在这个阶段,他忽然觉得,监狱题材非常有趣。

其一,最近十年都没有监狱题材的作品,这是一个极其稀有的题材。

其二,大家对监狱感兴趣这是乔翼桥在看到TK上,川渝监狱、齐鲁监狱等等账号都有几十万的粉丝,而且互动数据也很好。

其三,监狱内确实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以为这是最能考验人性的地方之一。

而且,不查不知道,一查才发现我国对于监狱系统一直非常重视。

在1934年的时候,监狱还叫作“感化所”,是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司法人民委员部部长梁柏台提出并负责的。

在后续动荡的岁月里,党一直对除了死刑犯以外的犯人实行感化教育,这也为后面的监狱工作奠基。

1950年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人民司法工作的指示》,将监狱划归到公安部门旗下负责,改造了很多的霓虹战犯、国内战犯等等,甚至还有末代皇帝。当时的监狱情况可以参考溥仪所著的《我的前半生》一书。

但监狱系统也不是没有出现过问题,因为特定时期“劳动改造”的出现,让很多监狱片面追求生产效率,无情压榨犯人,直到1956年,时任□□的刘同志才提出,“劳改工作的方针是改造第一,生产第二”。

可惜这种现象直到90年左右,仍有不少。

真正对此种现象进行改变的则是司法部。

1994年,我国颁布了《华国监狱法》,在里面规定了“以改造犯人为宗旨,生产为第二”的准则。

司法的种种规定,将“以建设现代化监狱”的目标推上了正轨。

自此,改造犯人成为了“有法可依”,再加上财政的支持,监狱的设施不但有了整体的升级,狱警们的收入也不再和监狱生产的绩效挂钩,更有余力去组织各类文体活动,对罪犯进行软性改造。

虽然我国的监狱是“自由刑”,即对犯人实施剥夺自由的惩罚,但乔翼桥查过资料后才发现,其实在现代,监狱内的文体活动非常多,有的监狱里还能组建乐队、手工队等等。

乔翼桥看着,不禁陷入思索这能改造好犯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