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翼桥的首要任务还是把这些困难都拍的好看。

让即使是没有领会到这层意思的观众也能看得津津有味。

这就是传说中的,一个电影的“层次”。

可能对于一些比较下沉的群体来说,刺激的视觉效果就已经足够吸引他们了。

但对于高端一些的观影群体,这种解读才变得有意思。

经过地震的那场戏之后,不仅是整个团队都磨合的更加出色,乔翼桥还发现,他执导的水平也精进了不少。

以往遇到这种大场面,他都会有点“抓瞎”,不知道重点是什么。

但现在,他已经非常有的放矢。

知道每场戏最重要的是体现什么,如果要体现的是个人的成长,那么他就会聚焦到各人身上,如果要体现的是群体的忙乱,那么怎么表达这种忙乱,他也会有层次的去用镜头递进。

比如说,泥石流这场戏。

如果是三流导演的拍摄,很可能就是汽车在正常的行驶过程中,忽然遇到泥石流,全车人惊慌失措,吱哇乱叫。

但乔翼桥学会了以小见大的技巧。

他先是让汽车正常行驶,所有囚犯昏昏欲睡。

然后忽然听到“嗒嗒嗒”的声音,这时候不少囚犯已经醒了,在找这声音的来源。

渐渐地,他们才发现是有小石子敲打在玻璃上。

不少囚犯觉得这很好玩,然后凑到玻璃前看着。

与此同时,前面,大巴车司机的水杯也震动起来。

然后,从这些囚犯的瞳孔中看到一辆棵坠落的树、几个树枝……

正当他们感到疑惑的时候,忽然,轰的一声炸响,泥石流奔涌而下。

司机堪堪停车,轮胎在地面脱出长长的痕迹。

前轮前面一米的距离,如同洪水般的泥石流倾斜而下。

车上所有人大气儿都不敢出。

正当他们刚刚送了一口气的时候,又是一道泥流直接击打在他们的窗户上。

在剧本上,这段戏可能就是简单的一句话“车”

这样的设计就比简单的泥石流重装车辆要细腻的多。

也给了观众反应的时间,不至于觉得这场灾祸来的特别突兀。

自然而然地,如果每一个遇到的困难都这样设计,拍摄的难度也提升了不少。

但乔翼桥偏偏就是喜欢折磨自己的人,如果有哪里没有设计好,他反而会觉得浑身难受。

总之,这些戏又辗转全国各地,拍了一个多月才算结束。

整部影片的拍摄,也已经要到结尾了。

整个剧组,全部人都要一起去到阿坝。

在那里完成最后一个镜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