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老师所说的,李巍胜在肢体控制与吟诵,更适合偏向于安静一些的傩戏,但阿默肢体动作大开大合,更适合热热闹闹的傩戏。

乔翼桥他们所请的五位老师也分别来自不同的地区,有来自川渝地区,擅长“芦山庆坛”和“射箭提阳戏”的,也有来自藏区“寺院傩戏”的代表,还有乡人傩戏、阳戏和黎族傩戏的三位老师。

而他们所教授的,更是多达十二种不同的傩戏类型。

如何把这些类型融合在一起是乔翼桥这位导演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诚然,他可以在短片中只用一种傩戏类型,但乔翼桥认为这不够。

比如场景中出现的学校,难道要和商店用一种类型?

难道最后主角小巍的狂舞也要和家人跳的是一种类型?

乔翼桥在查询资料和对几位老师进行深切访问之后,花了近一个月的功夫才确认下来每一个场景所要用到的傩戏类型。

比如学校,用的应该是比较热烈青春的“赛戏”

《夺状元》,而街头的行人,表演则更应该整齐,用到的就是“队戏”《点鬼兵》,等等……

乔翼桥在老师教授完基础动作之后,就麻烦各位老师根据不同场景以及传统戏剧进行了群演动作的重新设计。

更是有一位老师针对两场重头戏,即主角小默在天台的狂舞,和爷爷、父亲、母亲三人在家中哀婉动人的祈求舞进行单独设计。

……

乔翼桥除了跟随大家训练,这练一下、那练一下之外,在这期间还做了两件大事。

一是把这个20分钟短戏的剧本写完了,不过这很好弄,因为几乎完全没有台词。

第二件事,就是设计这部戏的分镜头脚本。

20分钟的短片设计分镜头脚本的逻辑和长片会有很明显的差异,更注重统一性和可看性。

如果是一部120分钟的电影,那么可以用30分钟铺垫、慢慢发展,在最后的二十分钟里才推向高潮。

而一部20分钟的短片,想要从头到尾抓人,显然不能这样做。

更何况还是一部急需调动观众情绪的恐怖片。

乔翼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将整部短片的气质变成缓慢的心理恐怖,像讲述日常生活那样讲述这个故事,让观众感觉细思恐极。

另一种选择,就是用巨大的信息量轰炸,要做到每一帧每一秒都包含无数信息,让观众迎接超量的信息,看完只觉得无法喘息,疲劳至极。

而恐惧感会在之后的回想中渐渐加深,余味较长。

毫无疑问,第二种选择是更难的选择。

但两种选择各有各的好处,乔翼桥自己也选不出来,便去问询了郑茂这位总导演。

郑茂很快给出答复:“建议用第二种,因为你的短片将在最后一个播放。”

乔翼桥感觉肩上的压力更重了一分。

最后一个播放意味着他要对观众的离场感负责。

而从整体来讲,最后一部短片也应该是整个大电影的最高潮。

郑明的想法也很简单,最后一部短片一定要是最能调动观众情绪的短片,要么是喜剧,要么就是恐怖片。

而做喜剧的那位导演不想做纯喜剧,而是选择了轻喜剧和

冷幽默,这样看来就不太适合在最后了,所以最后一部的重担压在了乔翼桥的身上。

而且,几位导演都认同按照年龄排序的方式,按照这样来算,乔翼桥也应该在最后一个,表达了他们对新人导演的呵护与助力。